国学天下_一百一十七章 斋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一十七章 斋心 (第1/2页)

    道教内丹修炼认为,在入手之前和炼丹过程中,都要注意斋心,也就是要洁净身心,这样才能为修炼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庄子讲的“心斋”,李西月讲的“调心”,李道纯讲的“正己”,刘玉讲的“净明全真”,都说明了这一点。围绕这一中心,道教总结了一系列为内丹修炼服务的斋心理论与方法,如尊道贵德、清心寡欲、净明全真、积功累德等,并且这些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教义理的完善而不断深化。道教内丹修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修得**大罗金仙,与道合体,内体于道,外显于德。这种道德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伦理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道教内丹修炼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义理外,甚至还包括儒家的三纲五常和三崇四德。难怪大多修炼之人都十分强调五伦八德,就是说男子修炼要讲三纲五常,女子修炼要讲三崇四德。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对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道教强调“清心寡欲”“遣欲坐忘”,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澹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形、忘利,以致于忘心。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见。即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状态。这时人地心情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杂念,即清静寡欲。达此地步,人体纯静,“慧心明鉴,智体无疵”。

    “清静”和“无为”是两颇相类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的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和“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经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在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地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据第十五章文意译。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清静功夫,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地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对此,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它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服从于前者,因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修炼生活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故而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说明“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地最高境界,同样也是修炼的最高境界。

    “常清静”在道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达到“湛然常寂”。然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意与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无为,人法道也应当无为。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才是“无为”的真正地宗旨。“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从修炼的角度看,“无为”就是道教人生哲学的主要原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