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天下_一百一十七章 斋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一十七章 斋心 (第2/2页)

也是做到返本还原的主要方法。指出“人无为则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天地,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见。所以圣人内修其本质,而不外饰其华表,保养精神,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淡然无治而无不治。修身思想中地“无为”就是顺应天道自然而不妄作为。前面所说地“寡欲”是与“无欲”、“不欲”相类似的名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第四十九章。在老子地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是非常重要地。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的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大”,由于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他说,“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圣人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他认为“道”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可见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是修真的起码基础。

    道教引导世人修炼成仙、与人为善的时候,产生的效应就是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即济世贵生。道教通过济世贵生思想的宣传,积极劝导世人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成为神仙,可见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也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修炼之人积极强调与人为善。自古以来,大凡成仙得道之士,在济世利物、积功累德这个大前提下,不例外以下几个达仙途径。第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道教真人孙思邈,在修炼成仙之前,由于医德感人,医术高超,药到病除,被世人尊为“药王”,后他医神龙、救灵虎,感动上苍,被列入仙班。道教仙人“三皇”,即为古代传说人物伏羲、神农、黄帝,相传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黄帝蓍医书,民间百姓感其恩泽而祀之为神,道教将其纳入神系,奉为“医王”。道教真人吴本,精通各种医术,医德高尚,悬壶济世,不计名利;他在闽南各地云游行医,与瘟疫疾病作斗争,救活死伤者无数,在漳、泉一带声誉极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由衷爱戴;他不仅慈悲济世,救死扶伤,而且乐肋民危,救人急难,宋仁宗封他为“御史太医妙道真人”,道教尊为“保生大帝”。第二,兴利除害,造福于民。道教正一祖师张道陵在修道炼丹过程中,曾亲率弟子伏妖魔,斩妖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道教真人许逊,因为为政廉简,镇蛟斩蛇,为民除害,白日冲举,飞升成仙。第三,扬善施财,济贫拔苦。道教正一天师张鲁,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rou于其中,让路人量腹而食;并作“三官手书”,为病者请祷;对于犯法者,先原谅三次,三次原谅后仍不思改悔的,才给予处罚;若有小过者,可以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道百步,即可补过;还规定“春夏禁杀”。羽化后,被奉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道教真人马丹阳自幼爱好周济而无私心,由是得“轻财好施”之名,修道后又安贫慈下,不接人一钱,不用人一物,“其安心安性则清虚澹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遂被尊为“丹阳真人”。元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许多人惨遭杀戮,于是全真道士丘处机不远万里,赴大雪山见成吉思汗,劝其慈俭爱民,毋行杀戮,成吉思汗听取了他的建议,回到燕京后,他又创立十方丛林,收容遭战乱无家可归的人,多达数以万计,京城百姓多呼其“丘神仙”。总的看来,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修炼不可或缺的环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