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明朝_第三百三十七章 釜底抽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七章 釜底抽薪 (第2/2页)

淀粉,可得到化学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产品,附加值超过玉米原值几十倍,广泛用于造纸、食品、纺织、医药等行业。

    眼下谈工业方面的用途还早,但仅“饲料之王”这一条已经对王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了,因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正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这么一种产量大、种植容易、价格低廉,又用途广泛的粮食作物,自然成为了王锐的首选!

    他原以为在这个时候玉米已经推广开来,虽说还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应该不少见才是。

    可是结果却让王锐大吃一惊,他命人找遍了北方诸省,最后好不容易才在山东登莱府莱阳县得到了玉米的种子。他随即醒悟过来这其实十分正常,如果这时候玉米已经在大明朝普遍推广,可能就不会面临那么严重的粮食问题了。

    不管怎么说,得到了玉米种子的王锐如获至宝,立刻命谢成在农庄内大面积试种。到今天为止,可说是大获成功,饲料的用途也开始显现出来。王锐已经计划在明年就开始在京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全面推广,为即将爆发的接连大灾做准备。

    此刻众女站在田垅之上,看着各式各样的粮食、蔬菜,不由得有些眼花缭乱、兴趣大起。包括红娘子在内,连一半的菜也认不全,就更别提苏瑾、朱月影等人了。

    她们没想到自己平时所吃的粮食、蔬菜是这样种出来的,自是感到新奇不已,大开眼界。

    就在苏瑾、朱月影等人指指点点地议论之时,有庄丁走了过来,手里端着一盆盆煮好的玉米、甘薯、土豆等物。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令人一闻之下就忍不住食指大动。

    只听谢成微笑说道:“这些都是老奴命人刚刚摘下来煮好的,吃的就是个新鲜。农场这里没有手艺高超的厨师,比不得国公府里,国公爷和众位夫人请品尝一下,就权当是尝个鲜吧!”

    王锐微笑点头,率先从盆中拿了一穗玉米,放在嘴边吹了吹,然后将外皮剥去大口啃了起来。

    这是农场新培育出来的甜玉米,这么煮着吃最是甜香糯口。王锐一口咬下,立时赞不绝口,几下就将一穗玉米啃得精光,只剩下了苞米棒子。

    苏瑾等人还是第一次看到玉米,眼见王锐吃得香甜,一穗穗玉米散发出的气味也是喷香诱人,当下学着他的样子,各自拿了一穗小口啃了起来。

    刚刚啃了几口,众女亦是忍不住连声称好。她们平常吃惯了山珍海味,此时尝到这种地鲜,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王锐哈哈一笑,又拿起一个番薯朝众女问道:“夫人们可知这又是什么东西?”

    苏瑾等人自是同样从未见过,当下纷纷摇头。

    王锐微露得意之色,笑吟吟地说道:“这叫甘薯,也叫红薯或者地瓜。别看它的样子丑,味道却着实香甜,而且将来我大明的命运也很有可能会系于这小小的甘薯呢!”

    苏瑾等人闻言不由得面露诧异的神色,想不出这番薯和大明的命运有能有什么关系。王锐心知自己高兴之下不小心说漏了嘴,当下露出莫测高深的微笑,不再多做解释。

    原来这甘薯乃是他找到的另外一种能够解决粮食危机的作物,其重要性甚至不在玉米之下,所以王锐才会那样说。不过此事牵扯到了朝政大事,他当然不会和众位夫人详加解释。

    甘薯,也称为红薯、白薯、番薯、红苕、地瓜、山芋、土瓜、红土瓜。

    据考证,它应该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哥伦布初谒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

    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

    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清代的、等均有有关记载。

    清陈世元中援引:“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

    以上史实证明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

    王锐对这些历史同样是一无所知,但却知道地瓜这东西产量大、容易种植,最关键的是不值钱,乃是穷苦百姓家一年四季的主要口粮。如果能推广开来,将能够极大地缓解粮食危机。

    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中国的老百姓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家里有余粮,日子便过得很塌实,不会去走造反的路。

    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最初都不是从主观思想上要推翻封建制的旧王朝,而只是农民们没有了活路,被逼成不得不造反罢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也是一样,只不过后期已然成了气候,这才动了想要当皇帝的念头。

    实际上在起义之初,明军在军事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几乎是屡战屡胜,数次都已经将起义军逼到了绝境。

    但一味地用剿乃是治标不治本的,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再怎么剿匪也是没用,只能是越剿越多、愈剿愈烈。

    试想老百姓若是都能吃饱肚子的话,又有几人愿去造反?李自成等人不能一呼百应,想要东山再起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沦为真正的流寇,很难有什么大作为,根本对大明形不成太大的威胁。

    因此王锐现下采用的是釜底抽薪之策,未雨绸缪,先尽量解决粮食危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压缩农民起义军的生存空间。这样一来,到时候即便仍是真的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自成等人再想像原来的历史上那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没那么容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