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无敌舰队初设想(上) (第2/2页)
成两部分,而顶部则**装有它自身的桅和帆。 这时候,600 船已十分普及,而且全帆装船的发展使得到美洲以环球的探索性航行成为可能。 但是“卡拉克”帆船也并非是完美的,它的艏楼与 楼过高,极易招风,使船在逆风时不易cao纵。 伊丽莎白时代的约翰金斯爵士看到了这一点。他降低了艏 楼,尤其是~楼的高度,同时还用方形的船代替原来圆形的船。这样的新设计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在逆风中cao纵性极佳,被称为“盖伦船”。 西班牙帝国无敌舰队威风凛凛的“卡拉克”型帆舰就是因为cao纵性不佳,从而在1588年7月的海战中败给了英国以吨位较小的“盖伦”型风帆战舰为主力的舰队,这次海战也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衰落与英帝国的崛起。 “盖伦”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时代结束之前一直是军舰,包括战列舰的设计标准。其中,对适航性与火力的要求是压倒一切的条件,以便在战斗时抢占有利阵位,发挥优势火力。 17纪,英荷战争的主力帆舰均为清一色的低舷、横帆、两舷装备加农火炮多艘这样的舰只排成一个长列以发挥两舷的火力优势,这也是“战列舰”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 这一时期,随着造船技术发展,帆船战舰也日趋完善。 英王查理世时,由造船大师彼得特建造的“海上主权”号的吨位已达到1500~:,长232英尺。造船所需的木超过了肯特和苏塞克斯附近森林所能供应的数量,木材必须从英里以外的诺森柏兰运来。舰上有04门火炮。舰上装饰奢华,雕刻精细,是当时造船工业的结晶,为世人所惊叹。
到了18纪,1500~:左右的帆舰已不再罕,两三千吨的巨型帆舰比比皆是。其中1765年下水,1778年服役的“胜利”号战列舰是历史上最大,最著名的风帆战列舰之一。它作为英国传奇式的海军司令纳尔逊的旗舰参加了著名的特拉法加大海战,英国人凭此役抵挡住了拿破仑的进攻。 “~|”号战列舰全船总长92米,船体长603米,水线长567米,船体水线宽152米,甲板宽1211米,吃水76米,排水量2162吨,舰上装备火炮04门,全舰人员850人。 抛开火器的水如何不论,像这种海上的“巨无霸”已是造船工业的颠峰结晶。即使在这个时代,想要造出排水量达万吨以上的木制帆船恐怕也是绝无可能之事。 而根据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照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这已经达到今天一艘小型航空母舰的水准了,绝对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充分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另外,有专家认为,明永乐年间,朱棣施政办公的大殿——奉天殿,是当时最大的木结构实体。其大小也不过宽6396米,深3720,高3505米。而大号宝船上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了它,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作为宦官的郑和乘坐似乎有越之嫌。 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永久的谜和争论不休的话题,无论支持与反对者都各举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且似乎也都有道理。 王锐对此也颇为好奇,所以在拿到资料后就仔细研究过,并且询问了不少相关的人,总算是搞清楚了郑和宝船之谜。 原来大号宝船的确存在,相关的数据也和史书记载的出入不大。但它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只,也不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而是作为皇帝御用,夸耀皇家与大明天朝之威所建造。说穿了,那只是个摆设而已。尽管如此,它还是体现出了明代造船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凡的高度。 而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旗舰实际上是“二千料海船”,这里的“料”是一种容积单位。 也是说真正下西洋的郑和宝船长约70米,宽15米,排水量1500~:左右。 这比起大号宝船来自然是差得远了,照“胜利”号战列舰也略逊了一筹。但别忘了它在200年前就已经出现,比“海上主权”号丝毫不差,也是说领先了西方的造船技术足足有200年!又怎能不令贝阿特丽丝惊讶、赞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