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明朝_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秘密(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秘密(上) (第1/2页)

    第四百零三章皇帝的秘密上

    王锐谢恩坐下,微微欠身开口说道:“臣因为前往大沽口视察海龙卫筹建一事,因此这才来迟,还望皇上恕罪!在来时的路上,臣已经问过了传旨的公公,得知陕西有六百里加急快报,有大规模的流民叛‘乱’。不知皇上召臣等前来,可是要商议此事?”

    崇祯哈哈一笑说道:“若是满朝官员都能如太傅一般尽心‘cao’劳,那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知海龙卫筹建一事究竟如何?”

    王锐连忙说道:“皇上谬赞,臣不敢当!有赖皇上鸿福,海龙卫筹建之事进展十分顺利!”

    崇祯点了点头,这才收敛起笑容,将话题拉回来说道:“太傅说的不错,朕着急召各位爱卿前来,正是为了陕西流民叛‘乱’一事。自朕登基以来,虽不敢说四海升平、百姓富足,但也是海内归心,外虏亦不敢再轻起觊觎之意。眼下上天降下灾祸,致使流民叛‘乱’,朕着实是心中焦急,因此召卿等前来商议对策。温卿,你可先将情况介绍一下!”

    温体仁急忙躬身应是,当下将六百里加急奏报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在座的其余人其实已经对情况十分了解,小皇帝的用意当然是让温体仁说给王锐听。不过他哪里能想得到王锐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其实不用怎么听,已经对情况大致知道。

    根据后人的研究,明末那段时间,正处于1200年为周期的全球小冰期时期,因此从万历末年一直到崇祯年间,大半个中国都爆发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尤其是陕西地区几乎无年不灾,灾害类型包括了旱、蝗、风、雹、水、霜、地震、山崩和瘟疫等等,几乎是样样俱全。

    崇祯元年,陕西延安地区连续多年滴水未降,草木枯焦,百姓最初采食山间蓬草,稍后剥食树皮,最后只能吃山间一种名叫“青叶”的石头,不数日便腹胀而死。每天都有儿童饿死,每天都有儿童被偷走吃掉。延安城外有数个大坑,每个坑可埋死人数百,许多大坑都被塞得满满的。

    天灾既已发生,**也接踵而来。地方官员们担心本地出现民变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和升迁,因此不如实上报,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许多官员不顾百姓死活,不去设法救济安置,反而继续催‘逼’税赋钱粮,追索历年积欠,引发百姓更大规模的逃亡。

    由于当时朝廷规定:一户逃税,同里甲的农户要受到连累、代纳逃户的赋役,如此自然只会引起百姓更大规模的反抗‘浪’‘潮’。

    这一切都和王锐所想的一样,天灾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关键还是在于**。如果灾祸是发生在京师附近,而不是比较偏远的陕西,就绝不至于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毕竟不是大罗金仙,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将大明的积弊彻底清除。而且吏治是一个永恒存在的问题,将来大明即使是已经实现了盛世,也仍然会有新的吏治问题出现。

    持续的大灾,再加上官府的‘逼’迫,终于令无法活下去的灾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就在两个月前,陕西府谷县人王嘉胤会同吴延贵等组织当地大批灾民揭竿而起,公开打富济贫,与官兵相抗。紧接着,陕西白水县的王二从澄城率部来投,聚集起了人马六千多人,并且每一天队伍都在不断扩大。

    官府闻讯自然立刻派兵围剿,但是却过于轻敌,没将这些灾民放在眼里。而王嘉胤曾经当过边兵,对官军十分了解,而且有不少好友。他一面假意退却,一面使人官军中拉拢与散播谣言。

    那些官兵也全部是穷苦出身,对灾民本就心有同情,再加上上面克扣饷银的情况十分严重,所以早就心怀不满,当下就有许多人哗变,加入了义军,并且成为骨干。王嘉胤趁机回师猛攻,令官军大败。

    一时间王嘉胤的声名大振,又有不少灾民汇聚到他的麾下。他振臂一呼,四方的响应者亦是云从,其中最赫赫有名的自然就是高迎祥了。

    高迎祥率众在陕西安塞起义,自称闯王。与此同时,率众起事的还有王自用、杨六、‘混’天王、不沾泥等人。陕西境内的义军竟有数十支,人马超过了两万,并且迅速蔓延到山西、宁夏、甘肃三省,呈星火燎原之势。

    三边总督魏学曾见事态已渐渐失去控制,心知再也掩盖不住了,于是这才六百里加急奏报,详细说明了情况,一面请罪,一面请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