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九章 天下大同(下) (第1/2页)
平城百姓就在这左右为难中,生活越来越苦。。。。。。直到王横到任后的这一道命令。 虽说王横是有玩忽职守,不执行大汉中央政府政策路线之嫌,但他也顾不了这许多了。看看平时参与劳作的都是些什么人哪?妇人就算了,那些老态龙钟的老人,稚嫩幼童,都不得不肩负着他们不该肩负的重任。而且,还活得是如此艰难,再不解放生产力,这平城,只怕迟早一天得玩完。是以,王横是担着官帽子不要,横下心来执行的。在他想来,这平城的些许小事,估计那些身在朝堂高高在上的大人们,没什么兴趣来关注吧? 果然,在得知不用经常更值戍守之后,王横几乎得到了全城百姓的民心。当然,王横身为大汉官员,自然会担心防卫力量空虚后,鲜卑人会趁虚而入,夺取平城。于是,又组织精壮者,分守四门,随时戒备。不得不说,平城作为一座军事要塞,虽然破败,但设施还是挺完善的,最起码,瓮城就很好的解决了王横所担心的问题,若有人内外呼应而诈城,瓮城铁门一落,再一一绞杀内jianian,平城一样可以万无一失。 诸事解决后,王横便开始鼓励生产和生育了。这种手段他多得是,生小孩子了奖粮食,开荒了,生产粮食有增多了,免劳役。一时间,这小小的平城,竟然掀起了一股生产建设的热潮,王横凭借个人的能力,把平城百姓渐渐拧成一股绳。 成婚的人渐渐多了,小孩子的哭喊声,吵闹声渐渐多了,城外田野中,忙碌的人们的身影多了。一切,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一次,在鲜卑人越过阴山,突入雁门,杀至平城脚下时,王横临危不断,果断组织全城百姓防卫,并成功击退鲜卑游骑,杀贼数十。事后,检点损失,发现平城全体官兵百姓,只有数位轻伤,而无一人死亡,城外各村落,也只是些农田受损,房屋被烧而已。 消息传来,平城全城人为之欢呼。这次突发事件,成功考验了王横应对鲜卑之法的可行,标志着,从此平城人,可以放心生产劳作,而不用再提心吊胆,担忧外族的侵袭。 王横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他的声望,再一次高涨,几乎达到顶峰。在平城这个小小的城池里,所有阶层,无一例外的,几乎都支持这位父母官,王横的话,在平城特别的好使。他的个人威望,使他所制定的政策,得到了全力的实施。 王横又公开招纳流民亡命之徒。并对来往商队给予极大的支持,比如在某一地段,进行护送之类。然后再组织青壮者,锻炼精兵。原本王横打算在今年,出兵剿灭几支在平城附近出没的马匪的,计划刚刚制定,最大的“马匪”刘备却来了。。。。。。 刘备听完王横的汇报,不由深思起来。说实话,王横虽然方法有些出格,但做事真的做得很不错。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居然可以保一方平安,并能让人口逐步稳定上升,还有一揽子计划没有实施,果真是人才。 其中,刘备最欣赏的,还是王横的鼓励生育生产和招募流民亡命。在他看来,这两点,才是导致平城稳步发展的直接原因。鼓励生育生产,这个自然就不用说了,极大的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 至于招募流民亡命,在刘备看来,王横的胆子不谓不大。流民亡命怎么来的?这,很大一部分,又要说到汉朝农民的负担了。汉朝最大的被统治者群体,就是农民。所以,从一个朝代的农民活得怎么样,负担重不重,便可以失算当政者是否贤明,这条定律,可以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中。 汉朝农民对于其上层统治者的义务,有税,役,赋,贡四大类负担。 税么,很好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大汉朝疆域之内的所有土地,都是皇帝一个人的,既然你要种地,那么,你就要交地租了。汉制地租,十五税一,就是你这块田的总收成的十五分之一要交给国家,其他的都是你自己的。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只有汉文帝十三年至汉景帝元年,有十一个年头免除了地租,这是历史上唯一所权见的。 役,就是上章所说的正卒,更卒,戍卒等。正卒一年,更卒一月一轮,戍卒三天。 赋,这本来是临时性的东西,起源于战国,那个时候,兵争不断,天天打打杀杀的,再有钱,也经不住这么耗啊。那么,战争经费从哪来?封建贵族主是不可能出太多血的,于是,被宰的也就只能是农民了。战争一打响,诸侯便向自己治下的臣民们收起临时性的战争经费,刀币铜钱,或者牛,马,车,更甚至于人,都可以随封建主的心意而随时征收。到得秦汉以来,渐渐,这临时性的赋,也成为一个每年必征的固定项目了。到了汉代,也不收牛车马车了,只收钱,各处按人口摊派,这就是后世的人口税(人头税)。 贡,这个,汉政府不主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