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天下大同(下) (第2/2页)
收的,这个是农民一种感情上面的主动,年景好,收成好,或者农民喜欢这个皇帝,嗯,于是,献点特产啊什么的,给皇帝。或者,有什么异兽,捕了当成祥瑞进献给皇帝之类的。 这四大类,尤以税役最是难以负担。不要以为十五税一很便宜。(有时候是十一税,就是十分之一)汉时因为生产力和科技的关系,这田地的产出很低,而且,那时候主要种植物还是粟米,也就是小米,这种谷物,低产得很。按汉书食货志李悝的说话,一年下来,一亩也就是一石半的样子,可以想象下,这个产量有多低。给你种一百亩地,一年下来,也就是一百五十石,上有老下有小的,吃穿住,付田租,付人头税,七弄八弄,一年到头,风调雨顺节衣缩食估计还能活,要遇上旱涝,虫灾,或者乡间人情开支大一点,什么个情况,就不好说了。 还有就是役,本来田地出产就低,还要服役,服役也就罢了,但汉王朝没有什么养兵费,农民服役,值边也好,更卒也好,这个路费啊,衣食啊,除了郡国象征性的补偿你一点,其他的,都是要自己准备的。只有对外作战的时候,费用才是国家财政出。这个,负担就重了。路途遥远,生死难料不说,更可恨的是你安家费也不给足。尤其是边戍,更早以前的春秋战国,人家侯国都挨在一块,地方小,四境相距不是太远,那么值边也就算了,到了秦汉大一统时代,四境相距这么远,像秦始皇,让会稽人去渔阳戍守,就是现在的浙江到北京,东北一带。现代人不觉得远,因为有飞机火车么,往来也就是那么一丁点儿时间的事,但古代不一样啊,在古人的眼里,这得多远啊。于是,陈胜吴广觉得路太远了,实在赶不到,秦朝法律又严厉,这戍守可是轮值的,失期不至要砍头,索性就揭竿而起造反了。
到了汉代,皇帝聪明了,允许你出钱代替,你人到不了,不愿意去,那就出钱吧,这就是过更,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秦朝时因为边戍路途太远了,农民心中怨恨而起来造反的情况。 从上所述,就可以看出,汉朝农民,活得有多累,多辛苦。又要付地租,又要付人头税,又要服役,董仲舒都说:“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可见农民负担之重。 那么农民负担这么重,往往劳累了一年都活命不下去,便渐渐有了不想种田的心思。那么不想种田了,好吧,那就卖地,卖完地之后,发现,这日子还是有土地好一点。因为把自己的地卖了去种别人的地,那个税收更重。那么怎么办?要活下去啊,那就只好卖儿卖女一直到出卖自身了。把自己一家人,卖给贵族为奴婢。这样一来,人头税啊,更役啊之类的,都由自己的主人去负担,跟自己没关系了。 这是运气好的,能把自己一家子拖儿带女卖掉的。那还有更多是运气不好的,那些找不到贵族接收的,怎么办?那时,并不是说自己想卖身为奴,便立马有人要的。那么,不能卖身为奴,自己又完成不了税赋,不能去服更役,这是一个很悲惨的事情。因为你不能完成国家的税收,那么,你就会被国家处罚,成为官奴。 有人说,成为官奴不是蛮好吗?官奴与自愿为奴,其实,差别很大。自愿为奴,首先与官奴比要自由舒服,而且后代还有希望脱籍,成为官奴了,不但不能行差步错半点,后代生下来,仍然是奴籍,还是不许脱离的那种。 那么,即不想卖身为奴,也不想被官府罚没为奴的那些人,怎么办?那就亡命,就是脱去籍贯,亡命他乡,这种人,多是单身汉,或者家中无老弱者。这种亡命之人,四海流浪,寻找所谓的明主投之。有能力藏匿一帮亡命之徒的,是为任侠。比如郭解啊,剧孟啊之类的大侠,都干过这种事。 所以说,刘备对王横能够公开招纳亡命,然后赦免罪行,再给他们划分田地,重新让他们劳作安居的行为,是很激赏的。这些亡命徒,四处流窜,无有收入,入室盗窃,挖墓起坟,各种犯罪行为,他们都是干得出来的。他们的存在,无疑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王横的做法,则在消除这种不稳定的同时,保证了平城的人口增长。不可不谓之为良法。 刘备心中大喜,于平城得王横,真是一大收获。于是喜道:“克定真乃大才,吾得克定之助,尤如鱼得水,虎添双翼也!”王横忙拜谢不止。 旁边典韦却是心想,主公却每次都是这句套话,唉! 刘备又朗目一扫,心下大奇道:“诸位父老,尔等自王县令出城起便一路相随,可是有事么?” 原来却是那班跟着王横从出城订盟然后又一起入城的平城地主豪强们,这一路跟随,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事,刘备方才却是把他们给忽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