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四章 银票之争 (第2/3页)
。” 听了陈桥的述说,张宝儿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可一时又想不明白。 就在这时,有衙役来报:“有一个媳妇,到衙门来告发婆婆私自酿醋出卖。” “媳妇告婆婆?”张宝儿皱了皱眉头,对衙役吩咐道:“升堂吧,我来审这案子!” 到了大堂之上,张宝儿命令捕快把那婆婆拘捕过来。 张宝儿审案从来不避讳百姓,这时堂下已经聚拢了不少看热闹的人。 不大一会,那位私自酿醋的婆婆已经来到堂上。 张宝儿问道:“你私自酿醋出卖,可是事实?” 那婆婆到了大堂之上,吓得魂不守舍,脸色煞白,磕头如捣蒜,不住地说:“小民该死,小民该死,私自酿醋,触犯刑律。只求大人宽恕,下次再也不敢了。” 张宝儿点头道:“酒醋盐铁,国家专卖,你私自酿醋出卖,就是犯法。念你初犯,买卖的规模也不大,又能在大堂之上认错,罚你二十大板,以观后效。” 皂隶正要按倒婆婆用刑,张宝儿一挥手道:“且慢。” 张宝儿又转而问那个媳妇:“你这位女子深明大义,灭亲检举,值得嘉奖。不知你在家对婆婆孝顺否?” 那媳妇赶忙道:“县令大人明鉴,小女子在家,孝敬婆婆,恪守妇道,说得上是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前门不进尼姑,后门不进和尚,我是拳头上立得起人,臂膊上走得过马。你去问我的左邻右坊,只要说起我,没有人不翘大拇指的。我服侍婆婆,早晨三请安,晚上五过问,只有她通体康健,我夜里才睡得着觉。婆婆身上一旦有病,我恨不得把她的病痛揽在我自己身上,给她分担痛苦。” 张宝儿哈哈一笑道:“好一位孝顺女子,真使人感动。今天你的机会来了,本官成全你的孝道。你婆婆得挨二十大板,就让你去替她挨了吧。” 堂前皂隶,将小媳妇按倒堂上,屁股打了二十大板,案件了结。张宝儿奇特的判决,让堂下围观的百姓看得瞠目结舌。 这边的案子刚审完,又有两个人拉拉扯扯,骂骂咧咧,在围观的人簇拥下,来到县衙告状。 其中一人竟然是张宝儿的老熟人,原来的县丞程清泉。看见程清泉,张宝儿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 张宝儿并不理会程清泉,向另外一个年轻人问道:“你姓甚名谁,何处营生,从实说来。” 年轻人赶忙道:“我姓吴,叫吴大,是住在吴家庄,是个庄户人!” “你们因何发生纠纷,速速道来!” “县令大人,是这样的……” 吴大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侍弄两亩菜园度日。每天清晨,吴大都要挑一担青菜,进城叫卖。得了几个钱,买点柴米油盐,回来打发日子。 吴大的母亲见儿子年纪也不小了,便托媒人四处说亲。但是,没有哪家的女孩子愿意嫁过来。三椽草房,家徒四壁,哪家的闺女能吃得了这样的苦。 今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吴大挑了一担青菜进了城。走到城门口,他依稀看见地上一团纸,便顺手拾起来,放在腰间。到了菜场,时候尚早,菜场上冷冷清清的,不见几个人。他把扁担往台阶上一搁,猛然想起拾到的纸团,摸出来一看,吃了一惊!这竟然是一叠银票,细数一下,足足六十两银子!吴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证明这是真的。 吴大也不卖菜了,将担子里的菜,倒给了一个熟识的菜贩。 吴大来到钱庄,将一张面值最小的银票兑换了三两银子。去rou店割了三斤rou,去米店量了三斗米,还到布店里给阿娘剪了一段布,一共没有花掉一两银子。 吴大的母亲见儿子早早回家了,还买了许多东西,奇怪地问道:“又不逢年过节,买这么多东西干啥?今天这么早回来,碰上好市面了?” 吴大喜形于色道:“阿娘,我家现在有钱了,六十两银子!我家有六十两银子了!阿娘,您想干啥就可以干啥!” 母亲问道:“怎么,你莫非碰上财神爷了?” 吴大老老实实道:“我拾到了一叠银票。” 说罢,吴大从怀里掏出银票递给了阿娘。 吴大的母亲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一笔钱财。她想了一会道:“儿呀,我们不能要这些钱。你快把它送回去。” 吴大莫名其妙道:“阿娘,您平时没有钱,天天盼望着钱。今天有了钱,您却又不要,要送回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 母亲一脸严肃道:“我要钱,但要的是来路正当的钱,这拾来的东西,就是金山银山也不要。” 吴大有些不甘心道:“您不是要给我娶媳妇,抱孙子么,有了这些银子就什么都有了。” 母亲摇头道:“这种钱不能用来娶媳妇,养孙子。你想,这么一大笔钱,一大清早,掉在地上。一定是那个人有急用,说不定是用这钱去救命的,那人性急慌忙,把钱掉了,对他来说,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吗?我家吞没了他的钱,这跟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以后我家有了媳妇,有了孙子,那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而是谋财害命得来的,那我们一家人还能过安生日子?” 吴大恍然大悟道:“那怎么办?我已经花掉了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