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汝南袁氏(一) (第2/2页)
的要死,纷纷跪下来磕头,请求袁安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个案子,汉明帝明确表示要严肃处理。明帝正在气头上,如果处置的很宽松,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同党,也会同罪处理。袁安表示:“如果出了事的话,太守一个人承担,不会牵连其他人。“奏疏呈上之后,汉明帝有所醒悟,同意了袁安的处理。袁安的坚持,使数千人无罪释放,免于死刑。 袁安此举,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汉明帝当时已经杀红了眼,稍有忤逆,就可能触犯天威,无辜被杀。官员们各各胆战心惊,宁可错杀,也没有人敢宽大处理。那些被冤枉的人,在严刑拷打之下,又被迫去冤枉其他人。以致于这个案子牵扯的人越来越多。只有袁安,不顾自身安危,坚持正义,解救了大量无辜的人。 袁安后来做了河南尹,成为京城最高行政长官。他为政严明,在任十年,京城地区秩序井然,受到朝廷的重视。之后,袁安又被任命为太仆,这是汉代九卿之一。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降汉朝。北匈奴势单力薄,后来也被迫向汉朝求和。南匈奴经常攻打北匈奴。北匈奴心有怨恨,希望汉朝主持公道,返回南匈奴掠夺的财物。此事在朝廷上公开讨论。公卿大臣都认为北匈奴是蛮夷国家,狡诈无信义;如果返回财物,会使得他们骄傲自大,轻视汉朝。只有袁安认为,北匈奴遣使奉献、请求和亲,并返回掠夺的人口财物,已经表达了归顺汉朝的诚意。既然如此,汉朝也应该归还从北匈奴那里掠夺的财物,表示诚意,以达到长久的和平共处。袁安的意见,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持不同意见的大臣们开始互相争辩。不料,朝廷辩论失控了,大臣们像市井之徒那样互相斥骂、诽谤,颇有西方议会争辩的风采。负责监督大臣的司隶校尉,举报三公九卿朝堂失礼。于是袁安等纷纷请求辞职以谢罪。汉章帝认为,朝臣争论激烈,未必是坏事;如果大臣们对国事都沉默不言,绝不是国家之福。就没有追究大臣们朝堂失仪的责任。最后,汉章帝听从了袁安的建议,返回了北匈奴的财物。
袁安见识非同一般,更有胆识坚持原则,因此受到汉章帝的赏识。第二年,袁安官升一级,从九卿升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这是汝南袁家出的第一位三公。 汉章帝去世后,年幼的汉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之兄,外戚窦宪,成为权倾一时的人物。窦宪一向胆大妄为。掌权后,竟刺杀了对自己权位有威胁的齐王之子刘畅,并试图嫁祸于刘畅之弟。后来事情败露,太后大怒。为了给自己赎罪,窦宪请求北伐匈奴,为国立功。 当时,北匈奴势力薄弱,已经多年未曾犯境,汉朝并没有出兵的理由。而且大动干戈,花费巨大,于国于民都不利。于是三公联合上奏,反对出兵。但是并没有得到太后的回应。三公之一的太尉宋由,害怕得罪窦宪,就退缩了,不再参与进谏。其它大臣也渐渐退出。只有司徒袁安与司空任隗坚定不移,先后十多次上书,请求放弃北伐。但太后一直拒绝。大家都很担心袁安触怒太后和窦宪。但是袁安却一直镇定自若,不以为意。 窦宪带兵出征后,窦宪的两个弟弟,窦笃、窦景骄横跋扈。他们的门客在京城公然抢劫财物。窦景甚至私自命令边地各郡,让他们从边防部队中抽调勇士,派来作为自己的亲兵。边地太守畏惧窦氏,不敢不答应。对于这样胆大妄为的行为,监察部门丝毫不敢过问。只有袁安,上书弹劾窦景、边地太守擅自调发边防部队,应该依法处死。并弹劾监察部门长官,不负责任,应该免职。但袁安的弹劾,全部石沉大海。 窦宪兄弟日益骄横。他们的党羽在各地担任太守,欺压吏民,聚敛财富。朝野的官员也纷纷投靠窦氏兄弟。袁安与任隗一起弹劾这些阿附窦宪的不法官员,先后有有四十多名窦宪党羽被贬官。窦宪等对袁安和任隗恨之入骨。但他们很有威望,窦宪一时也拿他们没办法。 窦宪是心胸狭窄的人。很多得罪他的人,以及阻碍他掌权的人,都被他想办法除掉了。这是袁安再次冒着生命危险,伸张正义,为国尽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