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卷 逐鹿 第四十一章 攻防 (第1/3页)
第四十一章攻防 眼看着高贵的成吉思汗的子孙还没有粘到人家的衣襟就丢了‘性’命,牛录章京索肃不由得双眼冒火,一把将上身的甲胄薅了下来,赤着上身,将一把金背砍山刀‘插’在背后,举起五尺长、一把掌宽的硬弓,带头冲了上去。。。全文字阅读一口气冲到了半山腰,已经能隐约看山坡上或蹲或跪的那些明军的容貌了,象手里这等硬弓,哪还用瞄准,索肃甚至连脚步也不用停下,飞快地左右开弓,一连‘射’死了十来个明军。跟在他身后的清军听见明军的阵阵惨叫声,顿时士气大振,一下又向前冲出了二十几丈。 但就在此时,突然头顶上传来刺耳的呼啸声,只有少数刚刚吃过大亏的兵士知道那一定是明军最|可怕的炮弹袭来,吓得向前一纵身,就势趴在了地上。但大多数人奇怪归奇怪,还是一个劲儿地跟着牛录大人向前冲。 一眨眼的功夫,十几发迫击炮弹没等落地就在这些清军的头上开了‘花’,索肃和五十几个冲在最前面的‘蒙’古汉子,瞬间就被炸得面目全非,刚才的彪悍勇武一下显得是那么的弱不禁风。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炮弹向后方的延续爆炸,群龙无首的清军叽里咕噜地滚下了坡! 可就在西侧的清军被彻底击退的时刻,东侧的高坡却意外失守了。 原来进攻东侧高坡的牛录章京可不象索肃那样愚蠢,他命令一半的手下从正面猛攻,而自己则细心观察着山坡上的明军。看来这些明军来得也很仓促,别说壕沟了,就连最起码的木栏也没有功夫设置,就这么光秃秃地站在坡上。看到这里,牛录坚毅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 命令手下正面的攻击不必太卖力气,牛录自己竟领上三百来人向东转过山弯,来到山坡背后,将马匹留在山脚下,偷偷从陡坡爬了上来。这些‘蒙’古大汉一律提着马刀,这种马刀不但钢口好,骑在马上右手反转,刀尖讲究要正好触地,一旦抡起来,借助速度和自身的重量,可以说刚猛无比。一个照面下来,在前面阻挡的明军其本上都是连人带钢枪可以不停顿地被砍为两半。 明军在陡坡这一侧明显大意了,再加上注意力全部被正面的敌人吸引,等到发现清军竟‘摸’到了侧后方,双方的距离不过几十丈了。 最可怕的是这些清军浑不畏死,根本不理会身边弟兄的流血倒地,一副见了血反倒越发兴奋的样子,大叫着拖着马刀飞奔着冲了过来。一旦被清军贴身‘rou’搏,明军一下显得实在不是了对手。团长罗少伟一看全团的伤亡接近二百了,赶紧传令撤退。 好在明军平‘日’训练有素,能够勉强做到临危不‘乱’,不管有多少人中箭倒下,阵型还得以保持。慢慢地将双方的距离又拉开到了二十几丈。一旦拉开距离,密集的子弹一下子就盖过了弓箭,加上这边的人数本来就少于明军,所以,饶是弓马纯熟的‘蒙’古大汉也不敢全力追击了,放任明军退下了山坡。等清点人数,跟随牛录大人爬上高坡的三百来人就剩下一百二十一个了。 原本恩格图以为突破了东侧的高坡,所处的劣势总算扳了回来,但后卫突然来报,“整个部队的侧后方也出现了明军的部队。” 眼看着手下的十几员偏将面‘露’惶恐之‘色’,恩格图一声断喝,“慌什么?大军只是暂时受挫,但几千人的主力还在。我看明军的胃口不小,可惜还奈何我们不得。但眼前明军数量众多,恐怕即使冲过这关,前面也必会有大队人马严阵以待,先回去等大将军的军令再做定夺吧!” 于是,恩格图下令收缩战线,不允许丢下一个伤兵,然后这才不慌不忙的绝尘而去了。事后清理战场,清军丢下的尸首有八百多具,张天佑占据地利优势,竟还死伤了五百多人,此役,算是打了个平手。 等回到九江的次‘日’,也就是十月初三,谭泰的军令也被送来了。恩格图的中军官一见军令就跳了起来,“什么!命令咱们火速救援德安?人家明军就在路上等着我们去送死呢,怎么救啊?” “休要胡言!军令如山!”喝住自己的亲信,恩格图二话不说,重新整队,领着着剩下的五千骑兵再次杀了回来。 此时,见识过清军强悍战斗力的张天佑吸取了上次的惨痛教训,不再奢望能合围这股清军,认认真真地将营寨修结实,凭险据守,再也没有给恩格图一点可乘之机。 而对于远在饶州的何洛会,阎呈祥更是料错了时间。等他的大军赶到德安,不是用了八天时间,而是半个月以后的事了。 其实德安被围的消息,何洛会在接到谭泰的军令之前就知道了。但这些平‘日’跋扈惯了的固山也好、梅勒也罢,主帅不发话,谁也不敢进言,对于他们来说,这位副帅的威严尚在大将军谭泰之上。 何洛会如此,当然有他的资本了!无论军功、资历他都远在谭泰之上。这也就是多尔衮高明的地方,你处处比主将高,自然就不好舍下脸和人家争功了?当年,睿亲王令顺治皇爷入京的时候,亲命何洛会为内大臣,留守盛京。阿哈尼堪将左翼,硕詹将右翼,并于熊耀城、锦州、宁远、凤凰城、兴京、义州、新城、牛庄、岫岩城各置城守官,皆统于何洛会。 等进了关的这几年,何洛会先是领定西大将军印,征剿作‘乱’川、陕的原李自成旧将刘体纯、贺珍、孙守法。后,拜靖远大将军,征剿四川。这回为了辅佐谭泰,多尔衮才特意命他,改满洲正黄旗副都统为镶白旗副都统。 何洛会已经五十几岁的年纪了,大清帝国风风雨雨的这几十年,那些不能见于史书的肮脏勾当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