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 天津事件 (第2/3页)
吧? 果然,恭亲王一时大为踌躇,道“…虽如此,还请太后念在李大人还是南书房师傅...” 让这样的老头来做皇帝的师傅,皇帝将来不听自己的话,一点也不希奇!能不能就趁今天这事,革去他南书房师傅一职?武则天正自盘算,却听旁边凤座上的慈安太后开口了,“也是,meimei,就瞧在李师傅一心为朝廷的份上,不去追究吧?” 慈安太后特意把“师傅”两个字咬得重些,武则天自然也听明白了,这是要她在皇帝面前替李大人留点面子。都说“师道尊严”,如果师傅在徒弟跟前丢了脸面,以后训诲弟子时就会大有妨碍。 但话虽然这么说,武则天更听出来了,这位慈安太后和玉阶下那位屏息听令的恭亲王,倒是心意相通。皇帝孺慕东宫太后,东宫太后又和恭亲王浑然和气,果然是一家人般亲近;只有自己这个西宫太后,说起来是皇帝的生母,倒成了孤家寡人!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当然也不能完全给东宫太后一个面子,但也不能就此作罢。要让人听自己的话,就要让人知道自己的话句句要紧,武则天道,“jiejie既如此说,官降两级就先免了,”紧接着又道,“着军机处传旨申斥一次,今后若有同样情事,决不轻饶!” 恭亲王和李鸿藻本来松了口气,谁知慈禧太后还留了个尾巴,仍然着令申斥;连慈安太后都已经开过口,这时还要求情,看来也只能自讨没趣。恭亲王只有怨怪李鸿藻,反对同僚不该如此尽力,因为朝中懂洋务的人物寥寥,即使不是借这个机会,他也正欲让郭嵩焘复出。 只有李鸿藻拂汗之余,心内明白,今天终究躲不过一场申斥,其实就从自己昨天肆意褒贬武后的一席话而来。但是自己说错了么?太后为什么要因此恼怒?只是因为她和武后同为妇人? 此时,恭亲王接着讲到直隶总督曾国藩奏请开假养病。武则天昨天在东书房翻阅以往奏章,已经知道了曾国藩是个重要人物,这样的人物在朝廷中往往一言九鼎,当然值得自己去敷衍,若叫他从此站在自己一边,就不怕东宫太后和恭亲王的叔嫂联盟了!因此道:“那就准奏吧。虽然说‘能者多劳’,但朝廷也要多体恤有功之臣,在京城赐给他处宅子居住,对了,他喜欢做些什么?” 这就好说了,恭亲王答道,“曾国藩喜欢研究国学,给后辈讲学。” “那么就调任武英殿大学士吧。”武则天昨天记住了这个崇高而清闲的官位,忽然想起来问道,“曾国藩有没有女儿?” “这个,”恭亲王一头雾水,急忙道,“臣目前不知,待臣查清后回奏太后。” 这就很妥当地议定了两件大事了。几位大臣都在心中啧啧称奇。虽然说这位太后从前也不算糊涂,但到底是女人,有些粘滞缓慢;谁知一日不见,突然言辞爽利,笔锋了得,且脾气也发得厉害。 “我倒忘了问问,西宫什么时候开始,竟也练了一笔好字?”廷对完毕,从养心殿出来,恭亲王才想起来,向文祥道。 “字倒其次;虽说严苛了些,难得是断得也越来越清楚,这是咱们做臣子的福分。”文祥答道,“也许太后深宫久坐,无以自娱,才练的字,她从来不就是个有心之人么?” 说起来也是,从前刚刚掌政之时,慈禧太后连奏折也读得吃力,后来呢,竟然渐渐也能自己拟了。廷对之时,凡说起什么事情,头回虽不清楚,到第二次,就已然弄通。这只能说,从前先皇把江山社稷一半托付给她,到底没有弄错。 皇宫之内,退朝之后,两宫太后并行,先望着太监宫女们拥着小皇帝到南书房去了。慈安太后转头向慈禧太后笑道,“meimei断事好快好利落。我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以后皇帝的事情,更要偏劳meimei了。” 如此“偏劳”,那正是求之不得,武则天道,“jiejie何必如此见外?只要我能做到的,自然只有尽心尽力。” 慈安太后沉吟片刻,又道,“只是从古到今,臣子们都害怕皇帝,咱们呵斥他们两声,那也容易得紧,就怕他们从此都不敢讲话,办事也不用心了。meimei,你说是也不是?” 原来绕了半天,接着就是这句,武则天答道,“jiejie,你说得一点不错,臣子们都害怕皇帝,咱们不是皇帝,所以他们才不害怕。刚刚你也听到了,我若不发脾气,说几次也要被驳回。只怕我只能这么说:‘那就照李大人的意思,郭嵩焘此次不复用,从此也永不叙用’,那才用不着‘三思’了!” 东宫太后听得微微一笑,又抚慰道,“些须小事,meimei何必介怀?时令正好,不如我们一同到御花园去赏赏荷花?” 武则天也笑了一笑。形单影只之人,何必赏什么荷花,等赏完后,又对着“良辰美景奈何天”,空怀惆怅?更兼自己对宫中情形尚不熟悉,到时若提到什么话题,答不圆满,也是麻烦,因此心生警惕,婉转谢绝了。 廷对的时辰早,退朝也不过半中午,武则天又行到东书房,翻阅从前的奏折。这里大约久置不用,因此没有得力之人整理,所以奏章文献都乱得不成样子,几年前的和几天前的奏折都混在一块。 她自然知道,太监多是穷得没有饭吃才混进宫,有才能的人只怕不多;宫女的见识大多有限。但难道宫中不能专设女官?她刚刚问到曾国藩的女儿,就是此意。毕竟事事都要自己动手,那也未免太过麻烦;且有朱批的笔迹,也须设法瞒过,因此准备从此只自己口述,叫几位女官来落笔。 武则天吩咐东书房当值的太监焦贵道,“焦贵,去取宫中名册来。” 名册上列着的皇子只有一位,就是如今算作她自己儿子的皇帝了。皇女也仅有两位,其中一位“和硕固伦公主”,还写着“恭亲王出”,原来竟然并不是太后的女儿,而是恭亲王的大福晋所生,八岁时被抱养进宫。瞧来这位太后也太奇怪,自己的一个独生子,倒养得象是别人的亲生儿子,自己却偏又抱养了位女儿!难道是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