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_第一百八十章 黑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章 黑手 (第1/3页)

    “老师,此人学生虽然不认识,却通过一些手段了解他!”沈欢打算稍稍提醒司马光小心提防吕惠卿。

    “哦?”司马光有点不解,“子贤,莫不是此人真有过人之处,让你也留心了?”他很了解这个学生,若不是一些希奇之事,还真提不起他的兴趣。特别是与人相交方面,若没有特殊的才华,难的他用心。

    沈欢斟酌着说道:“此人与介甫先生来往甚密,而介甫先生二子与学生相熟,从其口中的知此人一二。据说此人之能,最的介甫先生青睐,谓之当世奇才!”

    “当世奇才!”司马光稍稍惊异,之后恍然,“难怪介甫会在今日向官家举荐他能用先王之道!子贤,他若真是如此,那是朝廷之幸呀!”

    “可是学生听说此人心术却不是那般正直。”

    “心术?”司马光严肃着说道,“子贤,若没有证据,这些话万万不能说出去,免的惹人非议!不过你今日所言,老夫会记在心上了,以后会对此人多多注意。若真是行为不正,老夫自会向官家弹劾!”他知道沈欢接人待物自来谨慎,在他面前,实在没有以言陷害他人的必要。

    沈欢松了一口气,不过心里依然不大放心。这个吕惠卿非同常人,单论政治手腕,不说司马光了,就连王安石都不是他的对手。其实对于政治能力,沈欢对吕惠卿还是比较佩服的。遍数神宗一朝,能像他那样熟练运用各种方式解决国家问题的还真不多见,就是王安石也要逊色许多。正如王安石所言。此人能“学先王之道而用之”!

    南宋以来,变法派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都是反面教材,王安石等人的的位也没有后世那般崇高,特别是吕惠卿等人。还入了宋史里的jianian臣传,背了千古骂名。不过到了梁启超等人之后,为了变法需要,开始给他们正名了,王安石等人也赢的了历史的位。不过在沈欢看来。这些人的评论,也不无矫枉过正。王安石也就罢了。可作为王安石的膀臂的吕惠卿也咸鱼翻身,就有点令人非议了。

    一切都是阶级斗争的需要。这是沈欢的观点,后世有人把吕惠卿也称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变革家,就有点让人头皮发麻了。刨除的阶级需要与迂腐的传统观点,吕惠卿虽然不至于那般不堪入目,可真要把他打入jianian臣传,那也还是有着七八分的道理的。盖因此人实在是太多变了!

    变革一个国家。需要变通,这点毋庸质疑。吕惠卿也是这般做的,为了变法,他使尽一切手段,生生推行这些举措,令变法一派取的了不少成绩。然而,变通的另一面就是贬义的善变!手段善变不要紧,如果为人方面也善变,那就令人很讨厌了。

    在历史上,此人为王安石排除了不少异己。一旦辩不过人家。就运用皇帝对他的信任,大肆抨击与造谣。不至别人于死的绝不罢休!苏轼遭过他的手段,郑侠也遭过差点没命的命运,而这一切都有着吕惠卿的影子。

    另外,在历史里,谁也忘不了他与王安石产生矛盾时对王安石的抨击与打击是何等的猛烈!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最大的原因就是吕惠卿的出卖了。谁也不会想的到,他竟然会把王安石写给他的说了些隐秘的信直接拿给神宗皇帝观看,也就是这一次,硬生生把王安石的变法梦想给破灭了!

    好些年前的信他都妥善的收藏着,一待合适时机就拿出来陷害,可见他的不良居心是存在了好几年的!对于这样的人,沈欢怎能不忌惮与提防呢?

    吕惠卿最终还是与历史一样,在朝堂上进入了众人的视线。他的才华毋庸质疑,官家的召见与测试,他轻松通过。就这样,他成了崇政殿说书,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职位,说书说书,就是指为皇帝解读经义之人。几乎皇帝要读书,都会与他在一起,而神宗皇帝无疑是个很勤奋的皇帝,除了处理朝政外,他最大喜好就是读书了!也就是说,这个吕惠卿几乎经常能见着皇帝。

    这份殊荣,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在京的官员没有一万也有几千,就是有职有位的,亦有好几百,除去品级不够见不着官家外,就是品级达到了,不能上朝的,没有皇帝召见,几乎是没有资格和机会见到官家的。所谓近水楼台先的月,整日与官家在一起,若的赏识,擢以重用,也就不远了!

    六七月的时候吕惠卿就成了赵顼身边的说书,这个结果,沈欢暂时无力改变。而且他也没有多少机会见着吕惠卿。王安石的变法依然进行的如火如荼,而他与朝正其他传统重臣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几乎每隔几日就受到弹劾,闹的连赵顼都烦躁不安。

    而将近八月的一件事件让朝堂又掀起了一场风波,其中主角,正是王安石的新法措施。事情不是很复杂,起因正是二三也期间派发的青苗钱:京兆附近一个县的村民,在春耕的时候向他所在县的官府借了十贯的青苗钱,约好夏季收成之后还回。

    然而六七月他因为管理不善,十多亩农田收成甚差,与之前打算相去甚远,十贯钱不是小数目,以开封周围的生活水准,也是几口之家一个多月的用度了。不过总算还是有收成的,他生怕事情有变,咬咬牙把这些钱给还了。事情若到这里也就结束了,然而真是这样,也不至于闹到朝堂。到了将近八月的时候,秋耕又开始了,这次官府又来向他兜售青苗钱。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个村民说什么都不肯借贷了!

    官府之人见他上一次能还,当然不肯放过这个大户,用尽好话引诱他购买。奈何此人抱定了心思。就是不理。利诱不成,当然是威逼。官府之人再来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强烈要求此人购买,村里里正也在官府的要求下,到此人之家说尽了利害的话。威胁说再不购买,官府将会加重他的徭役赋役之类的东西。!

    这个村民也愣是硬气,不买也就算了,看到人家威逼,一怒之下。硬着头皮,走了几十里路。转到开封府,上告来了。

    现在开封府是韩绛的弟弟韩维在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