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_第一百八十三章 出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三章 出击 (第3/4页)

女婿吗?半子关系。这可比他亲了一层了!”

    王安石幽幽的道:“可惜这个女婿。好像与王某并不是同一条心呀。打那次与老夫讨论了变法事宜之后。就没有上过门了!当时新法未行。他就提醒过会出现如今朝堂的纠纷。不过老夫不大在意罢了。当时他没有说出什么改良之法。也许是回去后针对了解的新法想出来的。说予司马君实知道罢了!”

    王应道:“父亲。孩儿早就说过这个沈子贤不能太深信。当时他写的唯物论说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孩儿就预料他会拿这个来针对新法出现的问题。现在您看吧。果然是这个说辞。说什么实际就是新法确实引发了一些问题。需要改变!居心叵测呀。若以后他也拿此理论来兜售。也许其他朝臣更有反驳我等的利用了!”

    王安石沉默不语。吕惠卿却是眼前一亮。看看王安石。又看看王。莫名的笑了。

    韩绛却劝道:“介甫。怎么说沈子贤都是你的女婿。是一家人。能和则和。家和万事兴嘛。何况他才华横逸。于经济之道与介甫有共同之语。若的他相助。介甫做起事来想必更能事半功倍。你说呢?”

    王安石不置可否。淡然一笑。韩绛好心劝他缓和与沈欢的关系。把对方收为己用。本是当理。不过王安石是谁。此君学识超迈世人。自是心高气傲。听的老朋友把一个小辈与自己相提并论。还有让自己低下姿态去招徕的意思。心里的难受自是不必说了。

    王安石倔强强悍。也许韩绛不说出来。他还真有这个打算。可宣诸于口。真要做了。叫他脸面往哪放?日后王安石与沈欢的分歧越多。关系越差。距离更远。以至最后反目。也许就是在今日埋下了伏笔。造化弄人。一至于斯!

    关于沈欢的讨论。暂时在众人各怀心思之中停住。王安石的态度也很明显。改良之法。势在必行。大家也没有争论的余的。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就官家说的两点建议完善各项措施。在这一点。吕惠卿给的帮助最多。出力也最大。韩绛家世太好。为官一直很顺利。对于民间具体需要。则有所不知;郑侠与王聪明则聪明。然而纵是天才。闭门造车成就也不大。年轻的他们没有从政经验。对于具体举措。说不出个大概。那么算来算去。王安石能倚重的也就只有吕惠卿了。

    改良之法。总体方略有了。只是修改一些具体的数据而已。降低青苗钱的利息。已经不可避免。对于降为一分的改良之议。王安石完全同意。这点吕惠卿还是有一点异议。他认为变法要有功效。速度很重要。特别是旁边还有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建议王安石定为一分半。让他向官家陈述利弊。争取降为一分五好了。

    这点王安石没有同意。坚持就降一分。算给个面子司马光。免的两人关系越来越差。他心想这次完全依司马君实的意思进行改良。那么他们的关系应该会有所缓和了吧。既然王安石都坚持。吕惠卿的劝说当然无效。只能妥协。于是青苗钱取息一分的改良就定了下来。至于其他划分区域。这点需要韩绛的帮助。拿出数据。看看江南河北这几路拿个比较富裕一点。哪个上交的赋税多一点。特别是农业方面的赋税。收成高的几路。朝廷就不把青苗钱发到他们的州县了。或者少发。

    改良之法修订完毕的时候。已是八月将中了。改良之议里。均输法暂时没有多大改变---其实是沈欢也想不出什么好对策来。农田水利法方面就加大了打击官员强令百姓兴修水利的力度。改变最大的就是青苗法了。这也是朝廷官员反对最多的法令。因为关系确实重大。

    王安石的一抛到朝廷。让众多朝臣一片失声。他们想不通之前还强硬不肯服输的王安石为何会有自己否定自己之举。王安石的改变。让众多言官们觉的是自己的一场重大胜利。没有他们的努力弹劾。深的官家信任的王安石会有此举?于是他们打算趁着这个机会。强追穷寇。要一把打到王安石。就在要上更多弹劾奏章的时候。宰相韩琦与参政司马光站了出来。公开支持改良之法。还大力帮助施行。

    两人的出头。让不少朝臣都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于是大多把写好的弹劾奏章收了起来。不再示人。更不敢拿到朝堂上来讨论。只有几个比较顽固----比如御史中丞吕诲。还在孜孜不倦的做着弹劾王安石之事。不过这些奏章暂时起不了多大作用了。心情颇好的官家也不打算与他计较。束之高阁。全装作没看见。

    新法的改良。让朝堂的气氛融洽了不少。中秋的到来。更是凭添几分喜气。心情大爽的赵顼。大手一挥。决定拿出几百贯钱在中秋之夜宴请重臣。沈欢也在其列。期间喝酒吃饼。好不惬意。最后还与王安石说了几句。算是与他的交道。至于心里如何作想。也只有两人知道了。

    喜事总是令人愉悦的。中秋之后。赵顼一连几天都笑容满面。朝堂暂时没有大纷争----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作为一个帝王。这已经算是成功了吧?

    然而打击随之而来。在八月十八的这一天。一个吉利的日子。大宋朝廷却接到边关急报:西夏人又寇边了!

    每年秋天。强盗性子贯穿骨髓的党项人都会出来“打谷子”。劫掠一番。好作过冬之用。而倒霉的对象。则是军事嬴弱的大宋王朝!

    本来嘛。总是给外族寇边的宋王朝。对于寇边可不陌生了。按照情理。寇啊寇的。习惯习惯就好了----反正宋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先是契丹。后是西夏。给人欺负的像个苦命娃。若是这次忍忍也就过去了。

    赵顼现在对此没有办法。本来也打算忍的。然而听到具体情况时却惊的坐不住----西夏国主谅诈亲帅三万骑兵、两万步卒。一路杀往宋朝边境而来。说到谅诈这个人。你不的不佩服他的顽强。此君今年不过二十一。然而自小登基的他。对于寇边大宋。那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加之其残忍暴戾。实在是一个恶魔。在边境杀人无数。无恶不作。然而因为军事上的差距。宋朝方面对他却没有办法。

    这次他亲率大军而来。宋朝方面当然生怕他一个冲动。做出直杀京城之事。虽然西北方向防军不少。可是宋朝君臣因为当年真宗的兵败事件。对本朝的兵力实在没有多大信心!于是乎。整个宋朝君臣都慌了起来。也忙了起来。

    “诸位臣工。这次西夏寇边。如何挡之。大家商量妥当了吗?”赵顼急切的询问之声在大殿响起。这是军机重事。能来的人不多。因此整个福宁殿还是很空阔与安静。

    韩琦作为政事堂的领班人。不能不作表态:“陛下。还是依往常惯例。死守吧!”这话很无奈。特别是那个“惯例”一词。让做场诸人都是脸色一红。

    赵顼闻言怒的脸色红如血水。喝道:“又是这样忍吗?大家商量好了?”

    众人都不敢回答。算是默认。特别是政事堂的王安石与司马光。韩琦的主张。在这里他们也反驳不了多少。

    “文枢密。你是什么看法?”赵顼问的是文彦博。此君老当益壮。年纪一大把了。胡子都摇掉的上。还占着枢密使的位子不放。其实也不是他恋栈。实在是这个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