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章 去职 (第2/2页)
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长篇大论。列举了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这一篇文章诸多观点在沈欢看来不足以成立。不过知道此时的他。也没有相权。任司马光作为。他知道劝也劝不了。还不如让司马光在此文上发泄一下司马光的怨愤。毕竟当年在举荐王安石一事上。他说不上出力最大。却是功劳最大的一个。若没有他那一番话。估计官家不会那般快速任用王安石!王安石的作为。最令他难受了。毕竟两人是最好的朋友。 信出去了。王安石当然会回信一封。正是那首王安石最具特色的。不过现在司马光已经不止是个谏官了。而是参政。由是就变成了。其实回复说道:“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避重就轻只谈自己尚未成功。对司马光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复。当然让司马光不能满意----不。不止不满意。还有着一腔难言的怒火。说也说不出来。只能供五脏六腑玩弄。 这一次事件。标志着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彻底决裂。两个本来是知交的好友。从此画的绝交。形同陌路!也因为这一事件形成的事实。闹的沈欢与王安石见面也只是简单打个招呼。不敢再多套近乎了。这也使的他回家后妻子王璇没有好脸色给他。以至两人打起了长时间对抗的冷战。 对此沈欢除了苦笑好是苦笑。他不想做李商隐。两头都不讨好。前训可鉴的他。只能找准一个。跟定一个。坚定目标。也不至于让人感觉首尾两端反复无常。有宋一代。在政治上。亲生父子也可以成为仇人。却鲜闻有师徒决裂。王安石不过是亲家而已。在大义上当然比不上老师。何况司马光更对他的胃口。跟着他走。也就不希奇了! 司马光与王安石闹裂后。才真正感觉到在朝堂的那股无力。除了官家支持外。王安石手底下还有着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其中“人才济济”。除了吕惠卿这位首席智囊外。还有曾布等实干好手!这些人论才华。也不输朝中大臣多少。何况还有着令官家满意的实干之才。因此大的官家欢心。在变法一事上事事依顺。让众多要反对的臣子干瞪眼看真。却没有丝毫办法! 司马光以前在朝中没有拉帮结派。与一些大臣只是道义之交而已----现在连知交王安石都能与之决裂。道义之交又怎么信的过呢。除了御史台的一些对王安石依然看不顺眼的人外。还真找不着能制服王安石之人。但是他要制横王安石。不是义气之争。更多是为朝中作想。这帮子言官并不是可靠之人。何况这些人也只是言官而已。手中实权不大! 为此。思来想去的司马光。最后只能在一个午后走进了宰相韩琦的府邸。 此时已是二月底了。大的回春。在和煦的暖风之下。开封冰冻的大雪融化了。各处水流汇聚到汴河。汴河也涨了许多。相府的阔绰自不必多言。只见满院春色。花草树木。生机盎然。碧绿欲滴的叶子。粉红鲜艳的花朵。莺莺如歌的鸟声。充实了院子各处。春姑娘在欢笑声充盈在人的耳朵。无法散去。 听到司马光来访的消息。本来在午睡的韩琦赶忙坐起。匆匆整理妥当衣服。就赶了出来。把司马光迎到大厅。 “君实光临。实属罕见。难的难的!怠慢之处。还望见谅!”韩琦这话没有虚假。大家都在政事堂。日常相见。有什么话都说完了。何况政事大臣相交。若总是在府邸。会惹人非议。司马光是谨慎细微之人。对日常规矩遵守严谨。不会乱了规矩。因此不大到此处。他与欧阳修不同。人家与韩琦是同一时代之人。有着不同情谊。往来密切。自是当理;而他若严格算起来。比韩琦就小了一辈。相交起来。不大贴心。私人情谊也就淡薄了许多。 司马光苦笑着说道:“韩相公。您这是责怪下臣么?” “不敢不敢!”韩琦连忙说道。之后又奇怪了。“无事不登三宝殿。何况君实这般惜时之人。来寒舍应该不会只是叙叙情谊吧?君实与老夫不是外人。单说无妨!” “若不是为了王介甫之事。某又岂敢来打扰韩相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