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_第一百九十二章 问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二章 问计 (第2/2页)

而已。老夫之前所上节流奏章。是不得已之策罢了。因为要不这样做。财政更会拮据!”

    “节流不行?”沈欢笑得有点灿烂了。“老师。其实学生认为一昧开源也不是长久之策。像王介甫这般。打着民不加赋税而国用足的旗号。千方百计施行一些能拢集钱财地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亦非良策也。无论他如何开源。收了多少财政。没有节流。也一样是治标不治本!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司马光倒是给沈欢的说法吓住了:“子贤。你所得老夫有点糊涂了。节流不行。开源也不行?”沈欢解释道:“老师。自王介甫入朝主持变法之后。学生一直冥思苦想。我朝政策。该以何为先。正如王介甫所说。理财为先!理财之法。无非是开源与节流。现在王介甫行的就是诸多开源之法。而老师认为自己的就是节流。学生经过思考。窃以为都有所偏差!”

    “哦?”司马光这时候倒没有多少吃惊了。恢复了平静地本色。反而有所兴趣。笑了起来。“子贤。看来老夫今日找你过来。对得很呀!观你言行。莫不是真有什么高明的见解了?”说到对沈欢点子的欣赏。他不下于官家与周季。沈欢侃侃而谈的本色。反而让他镇静下来。细心思考了。

    沈欢笑了:“只是一愚之得而已。说不上高明!”

    “好吧。就不要卖关子了。说来听听吧。老夫也期待得很呐!”

    沈欢清了清嗓子。沉吟一会组织好语言才道:“窃以为。理财之策。单以本朝而论。节流为本。开源辅之。方是上上之策!”

    司马光有点意外。在他地观念里。沈欢经济之才不下王介甫。本以为对方会发挥此点。以开源聚财为先。没想到对方对“节流”如此推崇。不禁有点欣喜了。

    “但是……”沈欢没等司马光说话。就来了一个大大的转折。顿时把司马光地心儿给提了起来。“学生所说的开源。并不是王介甫的开源。节流也并不是老师之前主张的节流。”

    司马光呵呵笑道:“看来子贤真要给老夫惊喜了!老夫洗耳恭听呢!”

    沈欢终于把最近地思考结论抛了出来:“老师之前主张之节流。就是要官家从皇室和朝堂用度上多加节俭。不要浪费。从而减少财政支出。但是。这些主张。就算施行。又能节减多少财政呢?十万贯?百万贯?至多也是几百万贯之数了。这样能缓解什么财政窘况呢?窃以为。此乃小节流罢了!”

    “小节流?”司马光对这个新奇地名词来了兴趣。“那么什么是大节流呢?”

    沈欢还没有直接回答:“不节流。就开源。这是王介甫的主张。因此他通过种种措施。一心向从下面把钱财都聚拢到朝廷收入之中。然而。他所行之策。说不加赋。其实也不无增添百姓负担。有点割羊毛的意思!就算财政真的增加了。但是引起了更大的矛盾纷争。加上不能有效阻止朝廷更大更多的开支。说起来。也是小开源罢了!”

    “很好很好!又来一个小开源!”司马光不知道是怒还是气了。“子贤。你更令老夫糊涂了。还不快快把你之所想都说出来!”

    “老师莫急!”沈欢悠然笑道。“学生这不是先出观点再解释么!王介甫所行的开源。在学生看来。不过是小道罢了!”这话是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上说的。结合了近千年地历史学识。以后世那些经济政策而言。王安石之法虽然也有高明之处。然而以实际而论。不少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至少就脱离了实际。

    司马光哼道:“他的是小道。那么老夫的更是小道了吧!”

    “不敢不敢!”沈欢赶紧赔笑不已。“节流为主。这是学生的主张。开源就是手段而已。当然。学生所说的节流与开源。都不同于时下所论。老师。以你而观。朝廷国库收入。大多花在了什么用度上呢?”

    司马光想了想道:“应该是军费上吧!”

    “老师就老师。一针见血!”沈欢先夸了一下。接着念了起来。“国库岁入七八千万贯。军中用度。岁支七八。老师。这是先帝在位时三司所上的财政报告。如今学生在三司行走从事。对此更是有所认识!国库收入。竟然有七八成花在了军费之上。将近五千万呀!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象!”

    司马光倒是奇了:“子贤。军费用度。一直占了这个数。很正常呀!虽然大是大了点。不过军队多。支出大是应该地!”

    沈欢愕然。这才想起宋代的军事情况在这个时代之人眼中。很平常。也很无奈。可以后世观点来看。一国财政。花了七八成在军队上。那是一种疯狂的现象。若在后世地中国。别人肯定又以威胁为论作为抨击的理由了。甚至引起恐慌;另外。宋朝人口连一亿都不到。却有着一百多万的军队。按此比例。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推算。军队该达到一千几百万才符合。一千几百万地军队!还有比这更疯狂的吗!

    冗军!这正是沈欢现在要讨论的话题!

    “老师。据三司统计。我朝军人数量是一百二十万。其中禁军六十多万。厢军五十多万。禁军待遇高一点。大概花去三千万贯的钱财;至于厢军。则要花去两千万贯左右!待遇高不是问题。禁军数量也不是问题。关键是那五六十万地厢军呀。没有丝毫战斗力。更不能上战场。白白花去两千万贯的钱财。这是多么令人痛心之事!”

    “子贤。慎言!”听到沈欢言辞激烈提到厢军。司马光赶紧板正了脸色。严肃地要沈欢谨慎。

    沈欢当然也清楚司马光指地是什么。厢军之策。是本朝开国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古代天灾人祸。百姓会大量失去土地。更会流离失所。在饥饿的逼迫下。这样要么是百姓发生暴动。要么会聚啸山林。成为贼寇。这些都是统治者的大忌。更不能无视。宋太祖苦思冥想。竟然给他想出了一个令他颇是得意的计策来:那就是编制厢兵。

    所谓厢军。就是区别于禁军之外的军事编列。禁军是职业军人。平时训练。战时打仗。与宋太祖开国打江山的编制为榜样。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厢军则是收编那些在天灾时失去了土地的男丁。编成军队。发以军饷。让他们不至于成为乱民。军饷很优厚。一年有三十多贯钱。足够一家五口之用。有了这样的军队。当时宋太祖就比较得意地说。天下每收编一个厢兵。天下就少一个乱民。然而他不会想到。百年之后。厢军会达到五六十万的规模。更不会想到竟然要花去国库收入的三成左右!他的这一计策。直接导致了子孙财政拮据的局面。想必现在九泉之下也要郁闷了吧。

    厢兵不事生产。不事训练。完全是一帮花钱的寄生虫。因此才是沈欢义愤填膺要抨击的对象。以前是苦于没借口。现在司马光问起。当然要发发牢sao。不过毕竟是太祖之策。以司马光的为人。听到猛烈抨击。当然会变了脸色要阻止。

    不过沈欢不会就此放弃罢休。他将要说的政策。与这息息相关。无法逼开。

    终于赶在0点之前上传!今天的一万两千字奉上。嘎嘎。过万字了。求次月票吧!月票月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