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_第一百九十四章 帝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四章 帝宠 (第2/3页)

光作为奏章的发起人。知道今天来此地作用更多是提供咨询。因此并不回答。老神在在地低眉垂头。

    赵顼的问话才落。宰相韩琦一反常态地沉默。率先出列说道:“陛下。司马光参政此议。足以彪炳千古。若真能成功。实在是有宋以来之功绩。臣没有什么话要说的了!”

    赵顼激动了。难得啊。真是难得!宰相韩琦。在朝中总是稳重的姿态。就是议事。也总是最后一个发表意见。大多意见都是颇为中庸的。有反对。也有赞同。各打五十大板。少有今日这般一站出来就支持地态度。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对司马光此诣的支持!

    “这么说韩相公是赞同的了?”赵顼语音都有点噎住了。做了两年皇帝。好不容易出了个王安石。所行之法。充实了国库。稍稍让他看到了希望;如今又出一个司马光。所倡之议。更是要见成效----这点上司马光听从沈欢地建议。在给官家地奏章中。只提好处。对于要花的时间稍稍隐秘不提。由此凸显出效果!

    韩琦沉声说道:“司马参政之议。大体分为两个步骤。先由河北几路与江南诸路施行。从当地厢兵遴选自愿之人进入邮政驿站;等有了成效之后。再推行到天下各路。实在是老成谋国之略。从开始到结束。一一作了说明。臣已经没有什么要说的了!陛下。此议百利无害。比某些人要做的法令要出色得多了!”

    韩琦现在已经打了要挺司马光的主意。当然不会在这会儿为难对方。大大赞扬了一番;其实他对司马光这个举动也是甚为震惊。前几日对方还在抱怨无计可施。现在才几天的功夫。就鼓捣出一个令人吃惊的主张来。实在是太过惊人了……刚才看奏章的时候。他脑子里时不时浮现出沈欢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出此人前后的身影。也许。这个年轻人。越来越值得期待了!

    当然。末了一句。纯粹是为了打击王安石所致。这几日他在朝堂与王安石地纠缠。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大有不死不休的气势。在深得官家信任的王安石面前。他本来大有无力之感。如今司马光裁军议一出。令他气势大振。颇有久旱逢甘露之意。

    “甚好甚好!”赵顼只能以此来掩饰心头的尴尬。韩琦对王安石的敲打。令他心头也无奈。他就奇怪了。为什么都是为了帝国行法。王安石就遭来一片反对。司马光主张一出。连韩琦这个老家伙都放下姿态去支持了呢?

    想了想。赵顼问道:“韩三司、文老。此事涉及三司与军务。你等是何意思?”

    文彦博淡淡地笑道:“正如君实所说。厢军只是一个包袱。若能甩掉。臣乐意之至。要如何去做。臣枢密一院。自会配合。陛下大可放心!”

    文彦博也赞同了。让韩绛心头一跳。他也看清了形势。今日之会。司马光三人。展开了对王安石地打压----而且打压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因为他们也拿出了可行地主张!

    “陛下。臣仔细看了奏章。其中之法。臣自也是赞同的。不过……”韩绛现在已经与王安石是同一条船上地蚱蜢。深深地落下了对方的烙印。王安石一失势。他也不好过。因此只能竭尽全力去非难司马光的策略了。“陛下。此法要在全国大开驿站。虽然奏章也说不费军马。不过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否则难以办到。如今财政拮据。恐怕……”

    他的意思也明显。就是在钱一事上为难司马光。没有钱。你办不了事;要钱。有为难财政。为难财政。就是为难皇帝。皇帝为难。同不同意此法。就不是他地事了。而是皇帝心头的大事。

    这种令人失望的回答。韩琦就先受不了了。正色喝道:“韩三司。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裁军之策。功利自见。先期只要花上一些投资。就能令厢军自产。从今以后不再为难财政。实在是一劳永逸之策。你竟然要为难?你说财政拮据。那青苗钱与市易钱。也是要财政投资的。你之前为什么不反对?如今裁军之议。不过是要花些钱建个场所罢了。就为难你了?”

    韩琦现在句句不离敲打王安石地新法。加上自有道理。令韩绛好不为难。不敢反驳。

    “好了!”赵顼不耐烦地喝了一声。“朕现在只想就裁军之议商讨其可行性。其他不论。韩三司。你只要说此计可不可行!”

    韩绛无奈了。只能道:“若陛下肯从财政拨出一笔花费。是可行的!”

    赵顼点点头。突然道:“大概需要多少钱?”

    司马光抢先说道:“陛下。前两年只需五十万贯钱。到时臣可以为陛下裁掉十万厢兵!”

    “五十万贯?”赵顼惊讶地愣了一下。司马光以为官家说多了。只能说道:“陛下。州县也就罢了。已经有现成的驿站。可以共用。然而现在要具体到村镇。那些地方需要新建。确实是要花点钱财的!”

    “这个朕晓得!朕认为五十万贯太少了!司马参政。朕给你一百万贯。你两年内帮朕裁掉二十万厢军。如何?”赵顼大大咧咧地说道。

    “啊?”司马光愣住了。哭笑不得。“陛下。此事倒是急不得。需一步步来。快了怕会生事!像那些厢军。一开始看不到利处。不可能会自愿到驿站去。因此一开始还得花时间去遴选那些自愿之兵。让他们过去。等他们看到利处了。以后才好开展工作!一切都需要时间。过犹不及呀。陛下!”

    韩琦附和着说道:“陛下。司马参政言之有理。过犹不及。这是圣人教训。一旦忘了。总会吃亏。法是好法。可一旦生事。则不妥了!”

    赵顼闻言点了点头。没有就此发表意见。

    “好吧。五十万贯不是大数目!”赵顼做了主张。“韩三司。你意下如何?”

    韩绛除了同意。还能说什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