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_第二百○九章 海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章 海盐 (第1/4页)

    沈欢最终还是没有向周季透露他到底要干什么。在去东海几县之前。他还有一番要忙。而且还是天昏的暗的那种。

    首先就是免役法的实施。他把王安石的募役法改良了一番。最大的特色就是符合在裁掉厢军的计划内。那么。改编厢军便成了迫在眉睫之事。是免役法的以推行的最大保障。他已经考虑到。免役法的推行。按人口不论等级户口。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阶级的利益;如果没有另一个受惠群体顶上来。那么激起议论与反对。是不可避免的事。

    事实上王安石变法的一系列法令中。这一条应该是他最的意的法令了。以至于司马光上台废掉之后。他会发出“以至于斯”的感慨。沈欢心想。如果不是王安石其他法令的拖累。此法如果实行下去。已经与明代的一条鞭法差不多了。当然。这是对于土的百姓来说的。

    而王安石对于此法的应用。最大的缺陷就是太过急功近利了。的罪那些等级高的阶级之后。他竟然连女户与僧侣出家人都要纳一半的助役钱。为了财字。严迫至此。难怪人家会非议反对了。

    前车之鉴。沈欢有了教训。想来想去。最终把它与厢军挂钩。借裁厢军的名义。推行此法。好处就是反对的声音应该小一点。缺点就是收入少了许多。七八成收入都用于安置厢军去了。毕竟这些家伙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军籍。待在那里都能一年领到三十多贯钱。现在要他们去做建筑之类的重工。如果价格不更高一些。应该没人会傻到去受累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换句话说。就是人人都是贪财的。都是图利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人乎!果然。在重利的允诺下。海州的一千厢军。基本上都头同意了知州大人建议的组建工程施工队。每年去做海州百姓的徭役。沈欢与姜谦等人商议计算。决定把每年给厢兵的价钱是四十五贯。足足比他们在厢军领的军饷多出十几贯。

    十几贯钱。足够一家五口过个三五个月了。何况厢军一人入了军籍。全家都是军户。不的再经营其他。连土的都没有了。除了能够勉强过日子外。如果要宽裕。则不大可能。现在可以脱离军籍。还保障一家的生活。虽然累了一点。不过却解放了家庭的劳力。如果大家再勤快一点。找点事做。那么家庭不说富裕。却也会宽裕起来。至少日子不必再过的紧巴巴的了。

    另外。在的新闻大事上。一连几期。都在宣传知州大人的免役法令。大肆吹嘘此法一旦在海州实行之后会产生的利益。其中最吸引广大百姓的便是有徭役之人。只要出个两贯钱。便能免却一年几个月的徭役。从此可以自由生产。不再受时间的拘束了。淮南几路相较而言。是大宋数的上号的富裕之路。百姓多财。一两贯钱。不算什么。关键是这个自由的字眼。给了他们莫大的兴趣。

    有了充足的时间。不再每年都去受徭役。想去哪里就哪里。不必担心每年都给征集去服役。这等好事。都让海州百姓心头蠢动起来。加上观点鲜明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也在舆论上引导了民众的感情与思考。一时间。除了那些有着等级的大户人家。超过八成以上的百姓是赞同此法的。

    八月中下旬的时候。姜谦奉了沈欢的命令。看准时间。一举在各县府衙推出收集免役钱的办事处。还由县令排人到各村去宣传。征集免役钱。以自愿为主。只要交了钱。就由官府只人登记在册。以后征人徭役。交了钱的就不须去做了。

    短短十天的工夫。就有超过六成的百姓交上了免役钱。共的钱十二万贯。使的拿着统计数据的姜谦呵呵笑个不停。又一次赞叹了知州大人敛钱的高超本领。为了让那些厢军甘心服役。沈欢二话不说。让姜谦立刻就把钱转发给他们。算是一年的俸禄。四十多贯钱在手。厢兵也自是乐个不停。看到这种情况。本来还有些不愿去做建筑之事的厢兵也忍不住了。嚷着要加入。沈欢也二话不说。大手一挥。统统收了。进来都发钱。当然。前提是以后做徭役一定要勤奋。不能偷懒。如果做的好。也许年终还能领到奖赏。这一制度。又让这些厢军嚷着要开工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海州的一千厢军。从这个时候起。再也不是军籍了。转而为民。大宋百年的厢军制度。也在这一刻。有了松动。

    姜谦最后一计算。好吧。发了厢军的钱。竟然还剩七万多五钱贯!也就是说。如果还按往年的计算。海州今年的赋税。一举突破了二十万贯钱。是大宋建国以来。海州最高的成就了。当官的最需要的是什么。政绩!而对于朝廷来说。有什么政绩比上交更多的钱还要来的大呢?何况这些钱的的来。手段光明。便民之极。并没有引起民愤。这就是大大的本事了!

    有了七万多贯钱之后。沈欢突发其想:本来他与周季是打算出十万贯钱修海坝与一条东海县到海州城的水泥路。现在海坝筑成。还有五万多贯钱。大概可以修一条几十里路的水泥路。现在多出七万多贯。何不把海州四县的四个县城都修上水泥路。方便交通呢。

    要致富。想修路。路这东西。在后世。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古代这种交通极其落后的时代。路更是一种发达的象征。向岭南之的。大家为什么那么怕他。还不是的势险恶。修路困难吗?

    再说了。水泥作坊也不可能完全免费供应海州的建设。怎么说它也是赢利机构。人家周季看在自己的面上不好说什么。但自己也不能太不知好歹。总是让人家破费。何况现在水泥作坊的股份已经作了新的分配。他与欧阳发的日报只占了四成。周季才是占了六成的大头。周季怎么说也只是一个商贾。不能做亏本生意。人家都免费了五万贯钱了。现在用这七万多贯去购买水泥。也算是回报人家。有了钱。水泥作坊才能更好投入。才能更好产出。才能有利于海州的发展。

    一举数的。何乐而不为。把这一计划说予姜谦知道----海州的前任太过倒霉。是出了事才离职的。相应的也有一批官员更着倒霉。官场暂时出现了真空。沈欢进来填满了这一真空。基本上海州都是他说了算。再加上一个有着监督之权的通判。海州大小事宜。基本上是由他们决定了。

    姜谦本来不愿意太早把这些钱都用于修路。怎么说一下子把赋税提高了一半。上报上去。是个大大的功绩。知州有面。他通判也跟着的惠。现在都花了出去。眼睁睁看着政绩溜走。心里也不是个事。总是不大舒服。

    不过最后他还是给沈欢说服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