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东风 (第2/4页)
曹老太后看到赵顼一脸诚恳地样子。叹了口气。道:“好吧。就与你说一说。官家。这个帝王。要稳坐朝堂。最重平衡。要臣子忠心。可又不能让他们报成一团。就是他们再忠心。再正直。亦不能太过纵容他们。仁宗他老人家为什么能在龙椅上稳坐四十多年。这个手腕。才是至关重要地!” 赵顼低着头沉思。 曹老太后又道:“一个臣子。如果太有才干。太过放肆。就会像中的那只猴子。无人能制。后果就是像玉帝他老人家。狼狈不堪!因此。面对这样的臣子。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他安分地人来做对手。比如说。书中杨戬就是能制孙猴子的人物。可惜一开始没有用他。不然哪会成全他十万天兵天将亦要束手的大名!在朝堂亦要一样。一定要平衡。看看官家这几年作为。你要改革。哀家不多说什么。王介甫有大才。也忠心。官家要用他。未可厚非。然而却不能太过。不能让他一家独大。免得以后难以遏制!” 赵顼有点不服了。在他的意识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没有这么多歪歪九九。 他地神色。曹老太后当然看在眼里。暗叹一声。道:“官家。哀家老了。没几年可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要下去与仁宗官家见面。因此。有些事。哀家不想说。也要趁着还有机会与你说一说。免得以后连机会都没有了!” 赵顼赶紧道:“娘娘千秋鼎盛。不要说这些不吉利地话。娘娘教诲。朕一定会好好思量。” 曹老太后点点头。叹:“这个王介甫。说到才干。还真没有人比得上他。官家要大用他。也是道理。可怎么用。要用得安心。还要他安心。就需要仔细思量了。太过宠信。对他言听计从。从不反驳。都不成。看官家作为。把司马君实放在朝中。才是最正确地举措!也只有他。才能与王介甫相抗衡。官家。你要记住。这样做。不是什么手段。也不是不信任王介甫。而是为了王介甫着想。你看古今历史。权臣有几个有好下场地?反而那些都是君子。却作为政敌的存在。方能成就一个王朝的昌盛!” 这次赵顼一点服气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如果是王安石开始登台那时候。这些话他肯定听不进耳里。因为他需要王安石来为他赚取更多的钱财。这样他才有余地去施展心中的报复。不过现在随着王安石的改革。财政略略宽余。他心情好了不少;再加上有司马光施展的一些裁军策、免役法。财政情况大大得到缓解。希望就在眼前。他当然要考虑一下自己地境地。 说到司马光的使用。他稍微惭愧。他一开始。哪里会有让司马光制横王安石的心思;不过是看他资历不低。能力不错。比王安石还要有资格做宰相。这才使用罢了;说到底。还是他老爹。也就是先帝爷留下来的人才罢了。司马光先朝就是参知正式。他登基之后。也实在没有把对方放出朝堂的理由。 现在看司马光在这个位子上做得不错。虽然没有王安石那么多赚钱的花样。可也算合格了。想到这里。赵顼有点满意地笑了。动了心思。按曹老太后的说法。这就是制横?看来自己做得也不差嘛! 曹老太后又道:“虽然司马君实做得不错。看这一两年。哀家见官家为王介甫贬黜了不少人出朝。又为了变法。替他提拔了不少赞同的臣子上来。如今朝堂。说实在地。司马君实一个宰相。势力还比不上一个参知政事。这也算是建国至今少有的事吧?” 赵顼赶紧解释:“娘娘。这都是为了变法大业而已。有些人。存心要与新法过不去。不贬谪。难以令人敬畏。而为了新法地推行。又需要提拔人才上来。因此……” 曹老太后笑道:“官家。哀家没有别的意思。朝廷如何用人。是官家你说了算。哀家一个妇道人家。不能插手。因此这两年。都没有向官家说过什么。可今日既然说起。才与官家谈一谈哀家的看法而已。妇道人家。没有什么见识。如果没有用处。官家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赵顼哪里敢信曹老太后的话。没有见识?如果真是这样认为地话。那这人才是最没有见识的!能让仁宗官家这般喜好女色地皇帝面前。在众多后宫佳丽面前。稳坐皇后宝座多年。若没有点过人的手段。岂能为之! “娘娘教诲。朕一定不敢或忘。一定会仔细考虑的!”赵顼有点敬畏地说道。他父皇自小就给带进宫里抚养。就由曹老太后教育。他自小也与之亲近。对这个老人家。充满了尊敬与畏惧。虽然做皇帝几年了。可这种情感。有时还不时表露出来。 曹太后道:“那哀家就继续说一点吧。就一点。王介甫可以用。也可以替他提拔人才。不过。以后最好不要罢得太多官员了。虽然是为了王介甫有利于推行新法。可是这样做。多了。被贬的官员难免有怨气。一有怨气。就会恨对方入骨。官家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替王介甫一方树立了一大帮敌人罢了!” 赵顼悚然而惊。有点明悟过来。赶紧告谢。 曹老太后连连笑道:“好了好了。官家不必太过担心。只是以后在做决定之前。多多思量一方与另一方地利害嘛。可以为他树立威信贬谪一些官员。但不宜太过。特别是御史台。不能都贬了出去。祖宗设立这个机构。就是为了让大臣不敢放肆的。如果都是一方的人。那样就会对皇室不利了。他们都是些老顽固。昔年仁宗老人家在朝地时候。也对他们很痛恨呢。可是还是人尽其才。由他们说。也听他们说。有利地考虑考虑。当年那个包黑子。当着朝臣的面。还说得仁宗官家一脸地唾沫呢。你看看。最后两人的名声都成全了!官家。这就是帝王之道呀!” 赵顼喜道:“娘娘说地是正理。朕明白了不少。” “那就好。那就好。”曹老太后也欣慰地笑了。“官家有大志气。是可以施展抱负的。这要不惹出什么大乱子就可。王介甫大才。无人可及。这点。哀家早就清楚了。” 赵顼笑道:“王参政之才。当然是很好的。不过娘娘说无人可及。就真有点过咯。” “哦?”曹老太后奇道。“哀家说的是经济之道。难道诸臣之中。王介甫不是最强?司马君实虽然也有大才。不过经济之道要差多了。” “当然不是司马相公。”赵顼又笑着说道。“那就奇了。哀家遍观朝中诸臣。都无此等人才。”曹老太后露出深思的神色。“难道官家说的是附和王介甫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