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章 建城 (第4/4页)
你都这样说了。为兄还能说不是?” 欧阳修也叹道:“子贤所思所想。总是与别人不一样。不论这些是否可能。不过这份谨慎。总算是对我大宋的一片忠心。无可厚非。发儿。这事就按子贤说地办吧。老夫做了这个校长。也会严格执行此法。当然。现在看嘛。呵呵。番院估计几年都发展不起来。还有那个图书馆。这等技术之书。也少得可怜。你就是想印。都没得印刷。民间有些技艺。大多子孙相传。秘不示人。难以收集。何况也无人去整理印刷了。” 沈欢闻言。也只能苦笑。他当然清楚现状。写这些校规。一是为了成为先训。二是为了以后的大学做个榜样!对于外人。能防就防。纵使他们百般闹腾。也要阻止。为此他甚至明文学校的后来管理者。对此不能修改。这个恶人。就由他来做吧。对于后世高丽棒子屡次抢夺中国的文化占为己有之事。他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欧阳修又道:“子贤。还有一事。老夫也想不明白。像这个大学。你规定要十五岁以上才能入学。除非有天才。还规定分为四个学年。一级一级升上去。直到毕业。你说一年收一千人。那么四年也就四千人罢了。你何必弄这般大的地方。据说你还想继续把旁边的地也买下来。有这个必要么?老夫想你必定有深意吧?” 沈欢呵呵傻笑了:“这个么。还不能说。暂时不能说……” 确实是不能说。其实更多是不好说。不好意思说了。 本来。他选择来海州。是存了一番雄心壮志的。打算在三五年之内。在海州最一番惊天动地地建设。海州能制海盐。有暴利。几年下来。几百万贯财政不在话下。而且他又与皇帝与约定。只需交一点。其他就可以以为经济之用了。 他最大的打算就是建城---建设一个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城市。初步的打算是在海州老城外。再建一个海州新城。这个新城。与后世的城市差不多构建了。有发达的水泥大道。有无所不在的花草。有高大的楼房。有发达地交通工具。总之。像极了后世的城市。分商业区。住宅区。还有工业区。每个规划。都参考后世城市的建筑。 他打算在古代建一个富有现代气息地城市。与石头或者木头建设的不同。钢筋水泥的新城。将会是这个时代的奇迹。它的科学规划。甚至可以作为典范。他也打算把这个新城建为东方的第一城市。靠着海港的便利。成为外国人口中地东方之珠。或者成为天下第一城市! 总之。愿望是美好地。也有能力建设。他都算好了。以盐地暴利。有三年时间。他就可以建成大半了。但是。现实总是残酷地。他无奈地发现。有能力建。却不一定能建!因为材料的原因。钢筋水泥。除了水泥。还地用钢筋。他没有那么多铁! 这个时代。铁是官营的。管制比盐要严格得多了。因为铁能制造兵器!再说了。以现在冶炼技术。造出来地铁。也就一般而已。质量上比后世差多了。如果大规模用于造房。不大现实。首先。如果要建一个能容纳数十万人的城市。那得需要多少铁。海州没有那般多。如果购买。得大肆去其他州县做生意。这样的话。肯定要引起轰动。就算结实用于建设。可朝廷会怎么样想呢。朝臣会这样攻击呢?他们会说。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着用来建设。其实是用去造兵器了。 事实是不是。就不到你说了。总之是个说法。能让朝廷忌讳的说法。那么你也就毁了。沈欢很无奈啊。发现了这点。他大是沮丧。甚至一度没有了动力。他来海州。是抱了极大怨气过来。想要一展宏图。让一些人吃惊后悔。现在。希望要破灭了。没有这个庞大的城市计划。他还能靠什么引起轰动? 颓废了许久。最后才转变了思想。换了思路----既然不能建造大城。那就建个小号的城吧---大学城计划就这样出炉了。大学城。说实在的。在后世地中国。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大学城。那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类似于小城市的大学。在他脑海形成了计划。 围绕着这个大学。在周围打造一些建设。形成一个整体。这些建筑。有用于商业的。有用于住宅的。还有用于工业生产的。总之。这个小城了。除了学生。还有民众。至于谁有资格入选。就看以后的条件了。只要这个小城发展起来。繁荣发达。其他百姓看有利可图。或者热闹。也都搬到附近。造房或者生产。那么。城越来越大。最终达到一定地规模。也算是沈欢的目标了。 虽然这个目标不是自己一力制造。时间也长。也许都不知道是他离开多久才能达到数十万人的规模了。可毕竟是一个盼头。只能说。这个计划。由计划转入市场。由人民来选择了。 几百亩只是大学计划而已。周围一两千亩的土地。才是终极目标。沈欢已经让人去谈这些土地所有权了。虽然还有不少山林。属于海州管理。不过附近也有不少民田或者民居了。要他们卖出土地或者搬走。这个工程也不小。 慢慢来吧。还有时间。沈欢自把心目中的城市瘦了身之后。虽有点沮丧。不过也有喜悦。那就是松了大半的心情。以前大城计划压在心头。形成一股压力。不成功就是失败。心头有着阴影。现在好了。大城变成小城。工程量小了。足够胜任。心情当然要好一点。 不过这个计划。只在他心头成型而已。还没有到说出去的地步。因此连欧阳修也要瞒着。 到了七月初。沈欢终于得到消息。第一批出去的海船。终于安全抵达海州海港了。这是一次完美的航行。至少在沈欢看来。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无数次。 这甚至可以说第一次意义上地官方组织地海外贸易。历史上。中国古代官方上更多是朝贡海运。现在好了。有了沈欢这个穿越者。他们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突破。相信有了这次地甜头。朝廷再也不会忽视海贸了。一次让海州官府得利七十万贯。说实在的。就算沈欢以来心理准备。依然给冲击得大是震撼。 海船安然回港。大学城计划也在如火如荼大搞建设。这是沈欢在海州第一年交出的成绩单。这个时候。另外几件令他惊喜之事也随之而来…… 汗。两天更新九千字。惭愧。明天书生继续努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