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才 (第1/3页)
北宋仕途第二百三十六章相才 “子由。你和为兄仔细说说这几年京城的状况吧。特别是朝堂的形势。”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对坐在大厅里。 此时已经是下午了。也是苏轼进京城的当天。中午时分才到开封城门。就有苏辙领着一帮当年的好友出来迎接。着实在令苏轼感动了一番。 别的不说。他与自己的弟弟都有几年未见了。当年他回家丁忧。苏辙就留在京城发展。如今三年过去。苏辙的官阶都要比他这个大哥来得高 这帮迎接之人都是他们一辈之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些朝廷能话事之人都没有出面。连个代表都没有。比如司马光与王安石。竟然都没遣人过来问候一声。直到苏轼与一众迎接之人话别回到了苏辙的府邸。才稍稍安定下来。 洗去风尘的苏轼显得容光焕发了。他又是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的苏大才子!坐在温暖的大厅里。一路风霜的奔波总算暂时结束。面对亲人。苏轼的心情松了下来。整个人也舒适了许多。 最后就是现在这番景况了——苏轼还是关注中政治之事。一去三年。什么都陌生了。只能问自己的弟弟。 “大哥。你问小弟朝堂是什么形势?”苏辙苦笑不已。忍着亲人相见的激动。他显出无奈的神色。“大致如何。想听到一些吧?” 苏轼默然。良久才道:“具体如何却不知道。你信里也说不明白。” 苏辙叹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今的朝堂已经不是三年前的模样了。不。甚至可以说与我大宋百年来地朝政都不一样了!王介甫主持变法之事——说到这里就惭愧。大哥。当年小弟与你都是为其大肆鼓吹变法之策的。他能一步登天。说白了我等亦有功劳!可是……呵。他的几条变法措施简直让朝堂变成了菜市场。热闹得紧呀!而且王介甫竟然变得不听劝了。当时小弟也给他调进制置三司条例司。本想与之一道成大事。没想到对其策略但有意见想要相劝。总是给他一道呵斥。说小弟没有胆量成不了大事。最后劝得多了。惹他讨厌。给他身边的一众小人排挤!若不是司马相公一力保全。说不定小弟现在就不知道在哪个角落做小县官了!” “司马相公……”苏轼喃喃说了一下。“他当日也是支持王介甫回京地呀!现在……据说他们决裂了?” “何止决裂!”苏辙说道。“都成仇人了!司马相公不同意王介甫急变之法。总劝官家谨慎。在朝堂也当面说王介甫地不是。最后不单造成他们两人的恩怨。反而整个朝堂都加入了一方来作争有这些争吵。否则现在朝堂也许就成王介甫的一言堂了!” “子由。你对王介甫颇多怨言呀!”苏轼无奈地说了一句。 “大哥你这些年不在京城。不了解情况。”苏辙恨恨地说道。“如果你每天见到王介甫都要向官家进言把一些本着良心说话地正直大臣都贬到外地去。之后让附和他的小人进得朝中。你就会明白小弟这番愤恨之心了!” “贬……”苏轼有点怅惘了。这次回京。当年熟悉的人还真没有多少在京城了。难道就是这个关系? 苏辙又道:“永叔先生致仕不一定是王介甫的原因。但是韩琦相公地下台肯定有关系了。还有子贤。出知海州就是因为那个现在已经附和王介甫的御史有关!大哥你说。面对此情此景。小弟能满意么?就是小弟。现在能在御史台呆着。也多亏了司马相公与范纯仁大人的保全!” 好吧。此刻苏轼给弟弟地话影响到了感官与信念:苏辙提到地这几人。苏轼都熟。而且关系不浅。欧阳修就不说了。作为苏轼的老师。苏轼对他有着最大地尊敬;还有韩琦。对于他也颇多照顾;至于沈欢。是他的一大挚友。这些人地品德才行他都相信着。正是如此。给苏辙说得连他也更不满意王安石的做法了。加上这一路过来的见闻。他心里择。 “大哥。这番回京。你打算……如何做?” “看看再说吧。”苏轼无奈地叹道。 自己弟弟这般问是何意思。他都清楚。无非是要他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做一个选择罢了。很明显。他的弟弟已经彻底与司马光打成一片了。成为其中一员。他这个做大哥的如何选择。弟弟当然要关注。 苏辙急道:“大哥。没有多少时间看了!你之才华如何。小弟清楚。司马相公清楚。王介甫亦清楚。就连官家都清楚。想必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安排你的位子了。少不得一个主要的职位。到时……只能说。要想在这个朝堂立足。你就得在双方做一个选择。要想中立。实在难以保全!” 苏轼惆怅地道:“为兄只想以一点公心。为这个天下百姓出一份力罢了。难道这也难吗?” “不难?”苏辙冷笑了一下。“沈子贤才华品行如何?可是他不也难立足了吗。只能远走海州!他是司马相公教出来的学生。又得官家信任。其才不下你我。依然给排挤出去。大哥你若不做个选择。到时谁来保你?于公于私。小弟都希望能与大哥一道进退的!” 苏轼苦笑了。“进退”说得好听。其实是想要苏轼选择司马光作为依靠;他真的感叹落到这等地步了吗。不投靠一方就难以立足?百年以来。不论政治如何险恶。又有哪一朝是这样的? “子由。你这是在为司马相公做说客吗?”苏轼天性乐观。这时候还能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话。 苏辙答道:“说不上是说客。于私。你是我大哥。小弟当然不希望我等两人站在相反的立场。兄弟不合。也是现在朝政地一大特色呀。像王介甫兄弟。王安礼王和甫也是反对王介甫的某些做法。现在做着开封知府。其实若不是他是王介甫的亲弟弟。又有才华。说不定现在也到外地去了。说到开封知府。又得提到韩维韩持国。他是王和甫的前任。因为反对王介甫。现在只能去翰林院做清官了。他与他地各个韩绛也是亲兄弟呀。然而韩绛却是王介甫地得力亲信!王介甫一人能造成这种景况。大哥。你说这种情况好玩不?” 苏辙说到最后也快要笑了。又道:“只希望你我兄弟莫要步他们的后尘!” 苏轼也不由唏嘘。正色道:“子由。你记住。朝政事务关乎天下百姓。不能以亲情来做抉择的标准!谁地政策对天下有利。对江山有利。才是我辈读书人的抉择宗旨!” 苏辙急道:“这个小弟当然清楚。可是……小弟承确实是大才。有神鬼莫测之功。看看青苗等法。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扭转了朝廷财政拮据的局面!现在快年底了。我等臣子的红利也许快要发下来了。不得不说这也是他地功劳。然而。大哥你难道就看到这些而已吗?王介甫是君子。是好人。可是他是怎么用人的?对于反对之人。他又是如何对待的?哼。凡是反对地都要征诛。凡是附和地一律重用。江山是这样治理的吗?大哥通贯古今。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会造成什么后果!” “若能规劝。也许就不会……”苏轼也觉得说不下去了。王安石若是那么容易规劝。他就不是王安石了!他与王安石打过交道。当然清楚对方是怎么样地一个人。当年他父亲对王安石就很不满意。虽然大义上苏轼没有对他产生什么想法。相反在变法一事上还很支持对方!然而秉性就是秉性。一个人的性格再怎么改变也做不出大地变化来! 苏辙今天是打定主意把大哥拉到自己一边了。又道:“说到对天下有利。大哥。难道司马相公就没有这个能力吗?动作虽然不及王介甫来得大来得轰动。但是你看看邮政驿站与免役一法。行之下去。若干年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