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才 (第2/3页)
这个天下是怎样的盛况!特别是免役法。若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推行天下之后。也许这大宋几十万的厢军就不节省了几千万贯的钱财呀。一节一支。就等于双倍的创造!有此一法。就足以成事了!何况司马相公以后还会想出别的法子来——说到这里。小弟就要说一下了。在稳重这一点上王介甫远远不及司马相公。有了良法。司马相公是稳扎稳打。巩固一项成果再出另一个项目。不像王介甫把摊子铺得大开。却哪里都是漏洞!他现在都有五六项法令了。比如青苗等法。还是靠了司马相公事后出了补救之策才得以稳健至今。据说他现在又在商议新的法令了。准备年后颁行!大哥。你说我能让你去趟这个火坑吗?” 苏轼无语了。叹道:“好吧好吧。子由。你说了这般多。无非就是告诉为兄司马相公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是 “当然!” “子由欺我耶?”苏轼叹声说道。 “大哥何以这样说?” 苏轼笑道:“司马君实你我都熟。谨慎稳重。若是盛世足以保国并持续盛举。可在这等大时机之前。他有大毅力大魄力做鼎革之事?邮政驿站与免役之法。都是灵活之策。关乎经济之道。司马君实一人岂能想得出来。难道不是有高人指点?这个高人又能影响他到几何呢?” 苏辙笑了。道:“这个大哥大可放心。如今司马相公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会一力大义实了!不过。确实是有人指点。这个司马相公也不贪功。明着和我等说了。这些计策都是沈子贤想出来的!子贤为人大哥比小弟还要了解了。难道还信不过他?他对司马相公的影响持续如何。想必也不用多说了吧?” “沈子贤啊沈子贤。果然是你……”苏轼不由大声感慨了。“子由。此子比我等年轻得多。其才却高得太多呀!这个免役之法。无论如何为兄是想象不出的!他在海州搞地事。连为兄在蜀地都有耳闻日报》也传到蜀地去了吗?” “是啊。这种报纸在蜀地也盛行了呢!只不过因为太远了。时效上久了一点。也不齐全。不过既然是沈子贤与欧阳伯和办出来的事物。为兄岂有不关注的道理!” 苏辙喜道:“既然大哥已经了解。当能相信有子贤在司马相公一方就不愁无计了。届时子贤回京。与大哥双剑合壁。天下也自大有可为了!” 苏轼沉默片刻。叹道:“还是再看看吧。” 他心里很矛盾。其实他不愿做什么选择。不管是王安石也好。司马光也罢。他都不曾想过什么附翼。只是希望能好好做个辅助君主治理天下的贤臣而已。现在却听到若不做个选择。这点希望也要湮令他好不怅惘了。 然而现今地形势已经容不得他多作观望了。还在沉默地时候。苏府的管家进来了。手里拿着两张大红请柬。恭敬地道:“二老爷。司马相公与王参政家里来人。下了两封请柬!” “哦!”苏轼兄弟惊讶地相视一眼。 “还是来了么?”苏轼苦笑一下。拿过请柬摊开一看。果然。两人都请他明日一早过府一叙。说是为他接风洗尘。 “请柬是同时送来的么?”苏轼问道。 管家答说:“虽不是同时。也不差多少时间。来人送完请柬就走。也不多说什么。” 苏轼点头。挥手示意管家退下。转头对苏辙苦笑道:“子由。这下好了。同一时间两人一道下请柬。看来他们都有默契呀。两个府邸却要同一时间赴宴。这是在逼着为兄做一个抉择呀!连看看地时间都不留给苏某了!” 苏辙却笑道:“这不说明了双方都看重大哥的才华吗?平常人还没有这等荣幸呢。司马相公也就罢了。王介甫向来眼高于顶。他现在是有点与司马相公使气的意思。不过若对象不是大哥。想必他也没兴趣为之!” “你倒是在看笑话了!”苏轼哭笑不得。“这等之宴。堪与鸿门宴相比呀!选择不好。就要万劫不复!为兄未进。弄不好为兄就真要与沈子贤一样到外地钓鱼了!以他的谨慎小心尚且如何。为兄自家知自家事。有些话说出来就要得罪人地!唉!” “钓鱼?得罪人?”苏辙哈哈笑了。“大哥放心。官家到现在都还信任着司马相公。他要保一个人。还不忧到南海去钓鱼!” 苏轼指着他笑道:“你就这般肯定为兄会选择司马相公 苏辙但笑不语。 “罢了罢了!”苏轼长叹一声。“竟然连让苏某先见官家一面的机会都不给了。他们就急成这样了?苏某无奈呀。没有办法呀……呃。子由。你说当年沈子贤是怎么下决心的?一方是恩师。一方是亲家。哈哈。岂不是比今日苏某还要为难?真是为难他了呀。啧啧。真不容易真不容易!” 苏辙倒是愣了。这等时候。他地大哥还有兴趣开玩笑?看苏轼地目光也一下子迷惑不解了。 笑过之后。苏轼又是长叹一声。这才沉默了。 翌日一大早。天就下起了大雪。这见雪花漫天飞舞。绕着各种景物在转着。天寒地冻。真要苏轼选择。他希望能在小厅里烤着火炉读书或者谈笑。可是。他得整装出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他得做一个具体的选择。 苏辙让人备好了马车。送苏轼出了大门。戴在头上地下子就沾了不少雪片。大家都穿得厚重。围得结实。饶是如此还是让两人感到心头冰凉。 “大哥……”苏辙有点担忧。到现在苏轼都没有明说要选择哪一方。大家都明了。司马光与王安石不约而同地送来请柬。默契地选择在同一时间设宴——也就是说。苏轼今早选择去哪家赴宴。就算是选择了哪一方。 这不是规矩。却是如今形势所逼。苏轼也没有办法。他不能两家都去。否则就真成不定的墙头草了。无论他与两人有什么交情。这个时刻都要放下不管。只论政治。是这个时代大多数文人地悲哀。 “莫说莫说。为兄已有打算。”苏轼摇头笑着阻止苏辙。跨上马去。吩咐马夫。“到潘楼西街。” 一辆马车冒着风雪缓缓而去。留下了两行轨迹。孤独而深沉。 潘楼西街是大多大臣住宅所在。离苏府没有多远。其实以苏辙现在的身份。也足以住进西街了。不过此苏府是当年他父亲留下。有着感情了。离皇宫也不算太远。也就一直住着。 司马光与王安石地府邸都在西街。而且毗邻。这里传说还有一个故事。两人虽然已经交恶到像杀父仇人了。然而在品德上大家都还佩服着。的品行。王安石都要自叹不如。也愿意与这等品德高尚者住得近一点。 因此。好玩的事就发生了:除了在朝堂要说话外。司马光与王安石已经恶到见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了。可是他们地府邸就在不远。一出门抬头不见低头也见。依然没有任何一方主动要搬迁远离。实在是有趣得紧! 马夫也知道老爷今日要做抉择。不过他还是为难了。苏大老爷只说来西街。他把马车赶了几进来。还到了相府与参政府邸地旁边。却不知道该去哪一家。只好把马车停在路边。等待吩咐。等了一阵。还是没有吩咐。只好叫了一声“老爷”。还是没有答复。只能识趣地沉默了。 苏轼也在犹豫着。他撩开了窗帘。雪虽大却不能阻挡视线。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府邸都在眼前。而且他还隐约看到了两家大门前都有人站在那里张望。想必也意识到此车的主人也许在周围还有不少其他大臣也在张望吧。然而苏轼没得选择了。连观望的时间都没有! “进相府!” 当说次这几个字时。苏轼的语气很平淡。他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