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九回 晋穆侯伐千亩姜戎 (第1/2页)
话说周宣王求雨得成,千里王幾之地的旱情得到解救,而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旱情依然如故,百姓不得生存,尤其是太原地区,汾水流域,汾水神也没有显灵,无雨无水,无法拯救旱灾,淢父想出的南水北调,少说要十年二十年的工期,远水难救近火,火一般的天气,让人窒息,远水解不了近渴,北方人民没有吃喝,只能出来抢。 抢谁? 彘(zhi)人,就是汾王之时的汾王王庙之民,汾王王庙周围,北有姜人邬氏,兹氏,皋狼,祁人,白狄肥氏,盂国仇犹等诸侯国,南有霍国,赵国,杨国,晋国,霸国等国,这次闹事的是千亩地区的姜人邬氏,他们本是汾王时期的王田所在地,属于周王朝直属王田,属于井田制的原始助田,井田九百亩,其中一百亩公田,八家助耕中间公田,现在这些公田私田都是颗粒无收,而且三年大旱,仓无斗粮,百姓们饿死很多,朝廷也是无奈,不管朝廷怎么无奈,活着的人总想法活着,羌人组织抢了汾王王庙的粮仓,抢粮的过程中,和守卫粮仓的士兵发生械斗,双方死伤惨重,汾王庙也被破坏,这让宣王很是火大,如果不抢,走救济申请途径,朝廷也会救济百姓,只不过这个流程走下来也要一个月,朝廷不是不管百姓,而是流程图太长,百姓等不及,如果等到朝廷的赈灾粮到了,可能已经饿死更多人,饥荒年代,抢就变成常态,但是你不能抢王家的粮库,不能破坏汾王王庙,那是当朝宣王父王的大庙,怎好破坏?不理智的行为,加上有组织行动,就构成暴乱,暴乱就要平定,就要平息,保持地区安定,这是朝廷首要大事。 千亩地区,就是太岳山北麓西北地区,方圆三十里,居住着五万姜人,酋长邬氏,是个中年男人,好战凶猛,武力盖世,也是族人引以为豪的大英雄。 千亩本是汾王在此十四年的食邑之地,因为厉王在此长居十四年之久,并在此执政,宣王平反汾王之后,称此地为中都。周王朝宗都镐京,东都洛邑,西都槐里,中都彘城,中都,源自冀州中心之意,也是表明厉王在此建都之意。 中都地区,共有十几个城邑,这些城邑,也是朝廷直属田地,千亩邑,中都邑,兹氏邑,瓜氏邑,交口邑等小城邑,有君王居住的城市,叫都,没有君王居住的城市,叫邑。中都是汾王时期扩建,这里也有王朝下派来的官员,千亩地区官员已经遭到杀害殉国。 宣王容不得天下动乱,号称宣王中兴才十年,宣王还在满腔热情的统御阶段,宣王令晋穆侯出兵平定千亩地区的姜人暴乱。 晋穆侯得王令伐千亩之姜戎,于是,连夜备战,发兵北上,晋穆侯这次如果平定千亩姜戎,又是大功一件,坐稳黄河之东的北方老大的位置,还是可能的。 晋穆侯率三万大军,穿过杨国、赵国,到达霍国的太岳山西麓,驻军灵空山山脚,随军粮草辎重,也囤积于此。 在晋穆侯的心里,这次战役不算大,千亩之地的人口总共就五万多人,而晋军兵力就来了三万人马,屠族的能力可能都有。晋穆侯大意了,战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轻敌,兵家,诡异也,世间兵家高手如云,一个军师可以抵挡三万大军,这在特定的情况下,绝不是吹嘘,轻敌,兵家大忌。 晋军刚到千亩边缘地带驻扎,千亩姜氏族长邬氏对族人说:“小子们,晋人送粮食来了,粮食就在灵空山脚下,晋军虽然声势浩大,可是现在炎日的仲夏,他们身穿铠甲,哪里能受得了,我等光着身子,前去和他交战,我们的目的,就是钱粮,粮食抢到之后,迅速向汾水河西岸撤退,汾水河虽然没有什么水了,但是,我们将上游水位拦截,下游就一滴水也没有了,这样在两天之内,晋军靠挖井吃水,晋军恢复不了元气,干上一票在说。”邬氏酋长这是土匪做法,不过他说的一点没错,夏天,正规军是不可能脱去铠甲作战的,姜人不是正规军,也就无所谓了,炎热火烤的夏日,又是正午时风,这个仗,晋军必败。 晋军没想到姜戎正午主动来战,于是出师迎战姜戎。 这个夏天,酷暑的温度,地表最少四十度,铠甲最少四十五度,晋军将士出阵不到半刻,已经受不了,两万大军,站在哪里,身如炙烤,汗流浃背,满脸通红,哪里还能打仗。 羌戎很简单,每人身穿一件薄衣,手拿兵器,就这么简单上阵,博弈开始。 姜戎邬氏头领和晋军统帅对侍,半个时辰之后,双方开战,姜戎轻装上阵,如入无人之境,狂奔乱砍一阵,一个时辰之后,姜人人寡不敌,还是大败而逃,晋军也没有力气追赶,个个身体脱水,几乎昏厥,不支,多为中暑,虚脱。 羌戎目的不是要战胜晋军,而是拖住晋军,他的另一支姜人,正在伏击晋军粮草,一支五千姜人,还是轻装上阵,突袭晋军粮库,晋军粮库三千守卫,奋力拼杀,不敌姜戎,几乎被杀光,姜人将粮食夺走,因为人手不够,粮食太多,无法全部运走,待晋军援军赶到之时,姜人已经逃走,晋军粮食损失惨重。 有人问,为何羌人不将乘余粮食烧掉,让晋军绝粮。 姜人知道,大旱之难,荒灾无粮,此时烧粮,必遭天谴,而且,性质变了。 晋穆侯得报粮库被姜人夺去大半,很是恼火,粮草官清点物资,还够十日之用。晋穆侯下令,十日平定千亩,同时下令前去霍国求援借粮。 这就是用简单打败武装到牙齿的军队,晋军此战,虽胜也败。 晋军军师建议,夜战姜人,这么热的天,不打仗都受不了,还能拼杀吗?只有夜战,深夜夜战,更佳,深夜天气也要凉爽的多。 晋军参军建议说:深夜作战,让士兵去掉铠甲,和姜人一样,单衣轻装上阵,铠甲太重,夏天会造成反作用效果,成为将士的包袱。 晋穆侯接受建议,下令卸下铠甲,单衣上阵。 晋穆侯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将晋军两万多人,分成五个编队,每对五千人,分段扫荡姜氏之人,不分民众老幼,全部集中管制,反抗者,格杀勿论。 三十方里的地盘,被划分成五个区域进军,一个区域也就六方里,各个击破,分而治之。 两天之后,三十方里境内,晋军已经全部拿下。姜人的武力部队五千人马,逃出千亩之地,到了千亩西北临边兹氏地区去了。 战争一点也不复杂,看上去没有费多大力气。 十日后,晋军粮草补给到了,晋穆侯打算上报朝廷,千亩地区已经平服,恢复平静,都在晋军管控之中。 晋军全面管控千亩之民,千亩之民觉得倒好了,成为俘虏,总要管吃吧,总不能眼看姜人活活饿死。 宣王得报晋军得胜,下令晋穆侯,将姜人全部汇集迁往太岳山北麓千庄之地,千庄,顾名思义,千家千户之意,宣王同时下令,让晋穆侯留下足够千庄人民生活到明年开春的粮食。 晋穆侯得令,依令行事,将千亩姜人全部迁徙至千庄之地,平均分发每个人两百斤粮食到每个人,姜人虽然离开家园,但是得到救济的粮食,可以度过灾荒的年成,也就没有什么怨言可说。 逃走的姜人武将士兵们,不是这么认为,他们内心对家园的眷念和依恋,还是埋在在心中,他们发誓,迟早有一天他们要打回来,夺回自己的家园。 宣王为何要迁徙姜人?千亩之地,他有何计划? 宣王早就想好,这里是父王厉王的大庙之地,宣王要保护这里,这里是怀念厉王之所,他要在这里继续实现厉王当年的梦想,废置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