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九回 晋穆侯伐千亩姜戎 (第2/2页)
田制,新建井牧制,革典税法,助法税赋改为彻税税法,按照人头划分土地,实现均平田地,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达到十而一的绝对公平税率,这是厉王当年力推的革典,虽然王幾千里之地已近实施,但是天下诸侯还是没有推行,南申方伯也是无奈之下,才被硬性推行的,让南申方伯成为南方诸侯国的土地税赋的标杆,示范区,也是意在进一步深化土地税赋改革,除此之外,也就宋国积极响应厉王土地革典新法,推行井牧制。现在,宣王将在千亩之地,实现北方土地改革的实验区,标杆示范区,这是宣王内心早就由此想法的大计,只不过忙于各种突发事务,没有一个时间切点来完成这项计划,现在,千亩地区动乱已经平息,宣王借机实现土地改革,税法改革的示范区,真是大好时机。 为何这个土地改革和税赋改革如此的艰难?厉王改革,遭到以召公,周公,凡伯等等大臣诸侯的极力反对,现在宣王这次同样改革,是否会有阻力? 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当朝最大官僚,太师虢文公,就是带头反对这个土地改革的典型代表,因为这种土地改革,税赋改革,都会大大的消弱各地诸侯国的利益和权力,土地和税赋形式,直接影响他们的地方统治阶级的权限,说到底,这个人人均田制度,土地私有化确权制度,税赋彻税十而一的税率统一,也就是中央集权的一种形式,追根到底,就是中央要彻底统一地方的一种政治的斗争,一场革命,诸侯反对,也就是地方抵制朝廷中央集权的反抗。 一个朝廷的统治,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不能让土地,税赋,军队统一,那么这个朝代的统一,也是名义上的统一,周王朝从周穆王开始就对中央集权的改革,进行初步的筹划,经过共王的部分土地私有化确权之后,又经过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的几代执政者的延续革典,到了宣王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执政者,为了实现中央绝对化集权,付出绝对化的努力,尽管最惨的厉王被驱逐出了王幾之地,到了宣王恢复王朝统治的大势之后,宣王仍然要沿着这一条路线走下去,他要实现周王朝的中央集权,是实际的中央集权,而不是散散的,分割各地而治的诸侯割据的局面。 这也是历代诸侯最为伤透脑筋的事情,根源在于,如果不改变这种诸侯割据的局面,不取缔地方诸侯拥军的政体,他们各自拥有军队,那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全面取缔地方军队的设立权,才能让天下真正的安定,实现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权,革典,这是唯一选择,为了达到这个中央绝对统治地方的目的,只能从统一耕田的方法来着手实现,因为,诸侯大臣官僚们,永远都不会赞成,不会支持这项革典,平均耕地,这等于革了他们的命,革了他们的权限,革了他们的利益,革了他们反抗的武器。既然诸侯大臣贵族,永远得不到他们的赞许和支持,那么,唯有能够争取到的就是人民,人民又是这场土地改革斗争的直接受益者,私有土地者,成了地主阶级,平民也将成了土地革典中有权土地使用者,而且是平均地权,人人平等,故此,朝廷从土地均权出发,从税赋统一出发,来先消弱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减少他们对土地的绝对拥有权,减少他们对土地拥有者的直接剥削,这也是朝廷第一步能做得,也是极力去做的,更是历代王者要实现的中央集权的目标,尽管这项革典艰巨而又道远,但是他们还是要做的。 诸侯说:“除非朝廷灭了我们,否则我们抗争到底。”这是所有诸侯君的心声。 不管诸侯如何反对,朝廷还是要去努力去实现这项伟大的历史使命。这是杜绝内乱,杜绝战争,杜绝各自为政的地方剥削。 实现这个伟大目标,难啊! 正的难啊,诸侯太多,几千个。 (直到秦始皇才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彻底消灭了诸侯的存在,实现中央集权,实现郡县制,达到正真意义上的统一天下,而非天下分封联邦共主体制。) 再难也要做,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宣王对千亩之地,要推行平均地权的均田制度,实现统一税赋的彻税。 没想到,虢文公第一个反对,就和当年召穆公反对厉王一样反对宣王。当然,虢文公没有直截了当的和宣王角斗,而是变相的找个合适的理由,来反对。 虢文公对宣王进谏说:“千亩之地,乃先王厉王的食邑之地,如果在哪里推行先王的法政,那么很容易让人想起厉王驱逐事件,大家都会认为陛下又要沿着厉王的老路子走了,大臣们又要担心国人暴乱了,陛下千万不可籍田,不籍田亩,方为正道,望陛下三思。” 宣王说道:“厉王已经平反,他的政治道路是对的,你看,天下地主阶级,哪一个不拥护厉王,天下百姓那个不爱戴厉王,国人暴乱,那是受jianian人党的利用,何况现在已经取消国、野之分,已经没有了国人遂人的不平等的歧视,天下人民一家亲,人人平等,解放天下奴隶,也将成为现实,只要平均地权,人人有其田,那么也就不存在奴隶一说,因为天下税收一致,按人头分地,按人头均地收税,就是奴隶,也是如此,哪里还有奴隶可言,诸侯国以后也是如此,就算你拥有奴隶,朝廷还是按照人头封地,人头收税,所以要普查人口,按照人口实现分田封地,人人均等的田地,人头等于土地,所以只要知道有多少人,就知道有多少土地,有多少人,就收多少税,简单之法。天下大同,天下公平公正,无私也,合理也,谁特殊,对谁专政这也是先贤们追求的最高理想。” 虢文公说道:“陛下还是不可,不改变先祖定制的井田制,才是正道,不修籍井田,变革为人头簿籍田亩,臣实在担心群臣造反啊,臣不愿意看到厉王的事件再次发生。” 宣王说道:“按照簿籍人头来封田亩,这是几代王者的一贯革典方针,朕怎好违背先祖的意愿,成为不忠不孝子孙,难道爱卿有这个胆子吗?敢做不孝之事?不修籍井田制,而改成井牧制,朕已经决定了。”宣王没有办法,只好搬出祖训出来。 这个决定,群臣反应强烈,就连樊山甫这样的太宰大臣,也是坚持反对意见,樊山甫和宣王之间的裂隙,开始产生。 樊山甫本是改革派,激进派,自从受封樊国之后,他的思想就变了,越来越站到宣王的对立面了,因为他也想保持旧法,有利于樊国的发展。人都有私心杂念,无一例外。公心何在?何为圣贤?直叫人哈哈两声去矣。 宣王决意已定,群臣反对无效,只好作罢。宣王下令晋穆侯回朝受赏,两万晋军驻守千亩,待千亩田地的移民到了之后,均分田亩之后,再撤军。 晋穆侯得令,凯旋。 就在晋穆侯凯旋的路上,晋穆侯的夫人齐国姜氏生的一子,晋穆侯开心不已,取名成师。 师服感到惊讶,对朋友说:“名字,随同人一生,名同命运,名不正言不顺,名正言顺,今少子名成师,成师乃大号大名大命,成者成事,将来一定成大事也,而世子名仇,仇者,恨也,兄弟相逆也,晋国其后毋能不乱乎?” 当然,这是后人马后炮的说法,如果他有先天之明,早就投靠少子成师了。难道一个名字就能知道兄弟相残?就是周文王在世,也是没有这个本事的,姓名学的发展没有这么快吧?这也表明晋国从此将要内乱,晋国内乱从成师开始。 话说晋穆侯到了京城,接受宣王嘉奖,宣王并不吝啬,大赏晋穆侯,晋穆侯再一次立功受奖,这让晋国的地位在诸侯中大显荣光,成为北方方牧,指日可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