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3章 这是革命 (第1/2页)
公元2177年五月三十号凌晨四点整 当金发碧眼的指挥官诉说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演讲之后,所有的人类峡谷军团的战士们都生乎万岁,这些好战的战士们,从一开始其实就憋了一口气,他们极力的想要通过战胜感染者军团来证明自己,可是感染者军团的强大让这些战士们一时间也找不到突破口! 他们害怕,战士们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就是全军覆没的痛苦,可是他们比起全军覆没来说,更害怕成为一个奴隶,对于人类峡谷军团的精英战士们来说,成为奴隶是更可怕的事情。【】 “我们必须要战斗了!为了将该死的感染者们赶出去!” “对!不过这不是战斗,而是人类面对感染者的一场革命!“ 而所谓革命就是“革命”源于“轮回”与“复归”,这个看上去近乎自相矛盾的命题,实际上已经不是新鲜事。追溯词源,revolution来自于天文学,意指星体在轨道上旋转一周后,回到最初的出发点。哥白 尼的《天体运行论》(derevolutionibusorbium)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revolution一词的。然而,早在哥白尼之前十五个世纪,西塞罗已经用过同样来自天文学、含有循环意味的versio来指代人世间的政治动荡。波利比乌斯也已经使用了anakykloois一词,这几乎已经是revolution的希腊版本。在这种早熟的革命理念背后,是古代希腊和罗马发达的政体理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波利比乌斯,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民制等不同政体之间的流转逐渐构成了循环,支配着古人对于此岸世界种种“革命”的认识。 关于“革命”[1]这个命题,人们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在中国古代,曾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这里的革即变革,命即天命,是从神权政治观出发对革命作出的解释。 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美国的亨廷顿,先后有不少思想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意义的革命和政治意义的革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1.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其《罗马史》中把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看作是一种道德行为,认为这是有道德的人战胜了塔奎尼乌斯王的统治。在英国革命过程中,爱德华海德认为,革命是获取理想政治秩序的途径。这种把革命看作是实现正义,实际上是用道德的标准而不是用政治的标准解释革命,把革命看作是恢复旧秩序,而不是建立新秩序的观点,实际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观点。 2.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美国政治家杰克a戈德斯通认为,革命就是“不同集团,其中包括前政府,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中央权力”。(《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22页,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换言之,革命就是争夺权力的公开较量,就是某些阶级或集团将国家或中央政府的权力转移到本阶级或本集团手中。这种观点指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权力斗争、权力转移,但是没有把政治革命的权力转移与一般情况下的政府的权力转移区别开来。 3.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分析产生革命的原因时指出:“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236页,商务印书馆)于是,低贱的人为了追求平等而进行革命,同样的人为了取得更优势的地位而进行革命。马基雅维里指出:“人们因为希望改变自己的境遇,愿意更换他们的统治者,并且这种希望促使他们拿起武器去反对他们的统治者。”([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6页,商务印书馆)这些观点主要强调了进行革命的心理原因,但忽视了进行革命的经济和政治根源。 4、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曾经指出,革命就是消灭和改变僭主统治的过程,就是恢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