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一百零一章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一章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第1/2页)

      八月十九日清晨,根据中西空指命令,第五大队大队长丁纪徐率第二十四、二十五两队各六机共十四架,各机携带五十公斤*两枚,十八公斤*六牧前往轰炸日本特陆司令部。丁纪徐对这次任务是有看法的,他很有理由地认为是上级别有用心的安排。作为大队长,他能了解到一些机密的情况。西北陆航向中央空军介绍过他们对航空*威力的实验结果,对于日本特别陆战队司令部这种钢筋水泥建筑物,这种轻量级*根本无效。而陈纳德来中央空军后,经常拿西北陆航的训练成果来讽刺打击中央空军的少爷们,陈纳德对于自己训练西北陆航的战斗机也能用俯冲轰炸的技术精确摧毁地面目标特别得意,他当然已经选择性遗忘了那是在来自美国海军航空队的原俯冲轰炸机飞行员肖恩协助的。陈纳德经常绘声绘色地告诉中央空军的大队长们,西北陆航的一架歼击轰炸机是怎么把一颗训练弹扔进模拟上海特陆司令部建筑的烟囱口里去的。

      丁纪徐可是医生出身,留法学医留德学航空的,还捎带了一位德国太太,他一向心思慎密,怎么想怎么觉得那位懂行的柳随吾和虽然话多但是肚子里真有货的陈纳德不会下一道乱七八糟的的命令。他很怀疑,这是不是指挥部故意想用第五大队作诱饵呢?不过军人就必须执行命令,但是作为大队长,他要尽量为大队留下些种子,所以他向指挥部说明了大队的情况,得到指挥部同意,只带领装备霍克三的两个中队去做轰炸,而让装备比较过时的霍克二型战斗机的中队直接转场,私下里,他吩咐各中队长选一些年轻的、技术好有前途的飞行员飞霍克二去直接转场,这样如果万一有事儿,第五大队的各个中队还可以保留些飞行员种子。

      被24中队选来直接转场的有一个年轻飞行员叫阎海文。阎海文(1916年-1937年8月17日),男,满族,辽宁北镇人,空军第5航空大队飞行员。九一八事变后加入空军,为航校六期毕业。阎海文1916年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九一八”事变时,他才15岁。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着我国东北的土地,阎海文不甘心生活于异国军队统治之下。他从东北流亡到北平。到北平后,他到东北流亡学校读书。东北沦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重的伤疤。他后来写道:“东北沦亡,国将不国。堂堂的中华民族,竟受倭奴之摧残与蹂躏,令人痛心,所以我常为之悲,为之泣。”1934年阎海文高中毕业后,正好中央航空学校到北平来招生。阎海文想是学本领,培养自己,以便将来报国的好机会。于是他便报了名,经过考试,很快被录取了。中央航空学校是学习军事技术的好环境,阎海文学习非常专心。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高中毕业后,我考入航校,入校后只知一心向学,救国之法,期必达成。”1936年阎海文从航空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第五大队二十四中队,先是当见习官。1937年4月,他被任命为少尉飞行员。

      他的中队长就是中央空军后来大名鼎鼎的四大天王之一刘粹刚,刘粹刚(1913―1937年10月25日),原籍安徽宿县(今宿州),1913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金家屯(现为金家镇),一个富庶小康之家。他自幼聪慧刚毅,好学不倦,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辽宁省立第一工科学校。1931年,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土大片沦丧,刘粹刚痛恨日本侵略者到处横行霸道,便下定决心,弃文从武,投笔从戎。他愤怒地表示“失土不可不复,国仇不可不报”。他千方百计寻找报国途径,后来经过努力,他成功考入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九期步兵科。随后,又成功考入了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二期。在航空学校受训期间,刘粹刚努力学习,刻苦训练,飞行技术高超,成为我国早期空军中的著名战将。他尤其擅长射击技术,有百发百中之本领,颇受同行战友的称赞,和上级的看重。1934年2月,他从航空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新建空军中服役,从队员逐步擢升为分队长。1936年,升任中国空军第5大队第24中队的中队长。

      刘粹刚想把阎海文留下来做种子飞行员,其实有些私人感情成分在里面的,他觉得阎海文和自己各方面都太像了。他们都是东北流亡学生,他们都身负国恨家仇,他们还都坠入了爱河不能自拔。

      首先中招的是刘粹刚,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进袭沈阳,东三省沦入敌手。这时,中央军校的航空班改组为中央航空学校,设校址于杭州笕桥。痛感国仇家恨的刘粹刚,觉得惟有加入空军才能更加发挥杀敌报国的效果,乃报名应考入学。

      次年9月,一位毕业自杭州高级中学师范训练班的女学生,由教育局派往笕桥附近的临平镇,担任镇立小学的校长,她就是许希麟。杭州、笕桥、临平,是铁路沿线紧临的三个站。许希麟家在杭州,每星期六必定准时搭乘下午4时的嘉杭(嘉兴-杭州)区间车回杭州,星期日再搭乘沪杭甬(上海——杭州——宁波)班车回临平,从不例外。

      笕桥航校学生周末放假外出,多前往杭州游玩,星期日则搭乘沪杭甬班车回笕桥。就这样,刘粹刚时常在车站或火车上见到许希麟,彼此擦肩而过,未交一语。

      1933年春的一天,许希麟收到一封长信。写信人正是刘粹刚,他在信中吐露了对许希麟的倾慕之情。

      初遇城站,获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识者!初余之注意女士,而女士或未之觉也;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闰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而盈盈倩影,直据余之脑蒂,挥之不能去。

      许希麟女士是大家闺秀,她的祖父是前清世袭盐官,貌似是横河桥的名门望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