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十一章九州聚铁铸一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九州聚铁铸一字 (第1/2页)

      诸夏国的兵工在二十世纪初,本来并不差,我们还是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子。

      1910年11月,朱恩紱『湖北兵工鋼藥兩廠各項詳細情形條說表冊』丙料物:

      造槍用料,大要可分兩類:一為正料、一為雜料。而料以鋼鐵為大宗,雜料以煤油為大宗。查該廠原備有各項用料核價表冊,並派書識一名,專司收發,立法亦甚完善。惟查該廠宣統元年分,每月支發料物表冊所填用料之數,無論正料、雜料,糜濫之多,頗難枚舉。即如槍管一項,該廠工料表內列全年成槍九千三百枝,需用胚料一萬二千枝,廢棄多至二千七百枝。又需用核桃木托料一萬四千根,廢棄多至四千七百根。按槍枝以此二者為大件,工作亦無他奇巧,而報廢者多至此數,其餘小零件可以類推。且各種鋼料造件,只有重數,而不列造成槍件細數,內容尤為含混。

      至於造槍管之鋼料,滬局所鍊,其拉力與洋鋼不相上下,原已可用。而定價亦輕,前次售與川局,每枝計價一兩二錢。鄂廠專向独意志國購買,每枝計價一兩三錢七分,運費尚不在內。以價值論,孰貴孰廉?以運道論,孰近孰遠?不待辯而自明矣。

      以上引用的是官吏给皇帝的奏折,里面清楚表明清末枪管钢肯定能够自产,江南制造局生产的枪管钢直接提供给四川生产毛瑟枪。1901年之后,炮钢肯定也能自产了,1905年引进的克氏75山炮的炮钢就是江南厂自己制造的,除了驻退机都能够自产,当然这个炮钢是碳素钢不是合金钢。

      对于江南制造总局的自产军工用钢的能力,外国观察者也留下了证据。英國人貝思福爵士(LordCharlesBeresford),在1898年8月1日得到英國總商會主席(PresidentoftheAssociatedChambersofCommerceofGreatBritain)諾斯考爵士(SirStaffordNorthcote)的委託,詳細的考察中國,作為將來保障英商利益,在中國投資經營的參考。同時,為了確保投資的安全,他也希望瞭解中國政府維護其政權的能力。諾斯考希望考察的人選能有軍事背景,但是目前不具官方身份,作一個非官式的詳實報告。貝思福爵士是退役海軍少將(RearAdmiral),諾斯考以為是極其恰當的人選,希望他能儘快啟程前往東方。

      由此,貝思福爵士於1898年9月30日抵達香港,到1899年1月9日離開上海,3個多月裡在中國走南闖北,不但訪問了包括燕都,津门市,漢口,花城,鹭岛,春申等城市,也視察了一些诸夏國軍隊,到過所有的主要海防要塞,7個主要兵工廠中的6個,並訪談了恭親王,李鴻章以及8個總督中的6個。回國之後,在1899年由Harper&BrothersPublisher出版了他的報告–細述诸夏(TheBreak-upofChina,以往有人譯為诸夏之瓜分,非也!非也!)。該書一共491頁,由292頁到303頁介紹了他所見到的當時诸夏國兵工廠情形。以下是其原文中譯。

      春申市(江南制造总局)

      這個兵工廠由在石城的兩江總督管轄。(譯按:江南製造局由南洋和北洋大臣共管,經費來自江海關釐金)廠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現代化機器,工具,庫房和充裕的物資。所有的東西都有充裕的經費,整個工廠井井有條。管理系統完全是由歐洲人所控制,顯然花了大錢。光是這些額外開支就該足夠提供全诸夏國海陸軍的軍費。工廠的總辦有兩個英國顧問協助管理。本特先生(Mr.Bunt)負責全部的工程部門,肯尼緒先生(Mr.Cornish)負責製砲和砲架。如果這兩位的建議能完全得到採納,產能可以大幅增加,成本也可以大為降低。诸夏國主管告訴我他非常感激這兩位先生的服務。工廠有水道與外界交通,有一個小港和一艘60噸的小貨船。整個工廠採用流程作業。工廠的機器和工具是英國製,由國洋行供應。我發現這是在中國常見的現象,我曾看過英國機器上有独意志國洋行的戳記。而這些洋行起碼要賺取百分之十或更多的利潤。我問過好幾個诸夏國主管,為什麼不直接向英國公司購買,他們解釋說,如果貨品有問題的話,他們可以輕意的從當地的洋行得到補償,如果直接向外國採購,就必須要經過很麻煩的程序或法律行動,才能得到補償。

      在廠內有鑄造達30噸的裝備,為了向英國總商會呈現這個工廠的能力,以下是當我訪問時正在進行的工作:

      2尊9.2砲正在裝上水壓助退的砲架

      2尊9.2砲正在製成陣地防衛型

      8尊6吋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