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_第十一章九州聚铁铸一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九州聚铁铸一字 (第2/2页)

射砲

      12尊4.7速射砲

      20尊12磅速射砲

      20尊6磅速射砲

      50尊3磅速射砲

      這些砲都是最新的阿姆斯壯型式。

      所有製砲用的鋼材都是兵工廠自已生產的,主要煉自本地出產的礦沙。鋼材只有在通過和英國政府標準相同的測試後,砲廠才採用,火砲完工後,也要經過和英國標準一樣的測試才能出廠。

      我目睹製造各種口徑火砲的機器,最大的可以製造達12吋口徑的50噸火砲。

      以上所提到的火砲已經在廠中生產了一段時日,我在要塞訪問時曾見過一些。

      步槍廠則大量生產第一流的連珠槍,是最新的毛瑟型號。

      子彈廠一年可以生產幾百萬發,同時也有極好的機器製造各種尺寸的大型砲彈筒。還有鑄造鏇造各種口徑彈頭的工廠。一年可以生產幾十萬發。

      火藥廠生產3種火藥,無煙藥,黑火藥和栗色火藥。

      由英国人的记述我们可以知道,江南制造总局在十九世纪末已经自产军工用枪炮钢、各种*、*,军工原料基本自产,生产多种与英国同款的身管火炮,而且火炮的测试标准实行国际化,江南制造总局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制造12英寸阿姆斯特朗超级重炮,这种炮是英国阿姆斯特朗12英寸重炮的仿制品。口径305毫米,全炮重58.5吨,发射的炮弹重达365kg,能发射的炮弹种类包括*、榴霰弹和散弹,射程12公里。该炮威力巨大,可以击穿400毫米厚的铁甲。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最先进的火炮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诸夏国制造的最大的火炮。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款火炮并不是进口国外零件组装。这款炮包括炮钢都完全是国内的产品。另外一款120速射舰炮与这款305重炮代表清朝火炮最高水平。根据可查资料,当时生产了4门30、54门152速射炮、12门120速射炮。2门120速射炮调拨了北洋四门,装在刘公岛东泓炮台,甲午战争中刘公岛保卫战这个炮台和日岛炮台是抵抗的中坚。清末从305,152.120速射炮,到75野炮,75山炮,57山炮,炮管钢全部自制的。

      既然炮钢的技术难题在大清已经被江南制造总局攻克,为什么民国兵工会越活越回去了呢?因为科技在进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炮钢已经不再是当年江南制造总局研发的高碳钢了。

      十九世纪末江南制造总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出了高碳钢的炮管,这在当时是世界强国通用的炮管材料。当时欧洲火炮佛兰西国M1897(著名的七五毫米野炮施耐德Mle189775毫米野炮,当年划时代的作品)、露西亚国一战主力火炮M1902师属炮也是是碳素钢。英戈蓝国海军十九世纪末炮钢验收指标也是根据高碳钢指标制定的,38—44英吨/英寸,而江南制造局的炮钢就是根据英国海军这个指标制造的。

      江南制造局就在自己产高碳钢基础上,成功仿制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克氏山炮克虏伯1904式14倍径75山炮,沪造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于光绪31年(1905年)仿制成功,是中国军工业进入20世纪后,制造出的首门管退后坐的后膛装填火炮,标志着中国近现代火炮生产开始赶上世界潮流。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口径:75毫米,初速:280米/秒,最大射程:4300米,高低射界:-8度至 1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度,战斗全重:386千克。机动方式是整炮由一马挽曳或者拆解后由四马驮载。这款炮及其炮弹江南厂能够完全自制,进口只是复进簧而已,同时代的两大名炮独意志克式野炮和佛兰西国75野炮都是与沪造克式山炮同样的碳素钢。大清所谓的碳素钢就是二十一世纪的45号钢,45号钢经过热处理也就是淬火和回火工艺之后,是可以用作枪炮钢的,沪造克虏伯75山炮在早期的缺点是炮弹,长期就是生铁的,到了巩县兵工厂生产的炮弹才改成钢铸,威力大增啊,从130克*升级到380多克*。

      沪造克虏伯山炮从1905年开始陪伴诸夏国陆军,1930年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经下文要求将陆军中的克式山炮退役,结果引起军中极大反弹,因为诸夏国陆军除了克式山炮,就几乎没有其它的队属火炮了,如果克式山炮真的退役,在师一级就没炮可用,军委会不得不俯察军情,允许克式山炮继续贡献余热,事实是该炮后来打完抗战全场,号称永远的克式山炮。直到1943年,在1943年各战区军(师)属炮兵种类数量表中,7.5沪山总计有149门,还是诸夏国军属炮兵的绝对主力炮种。这都是大清兵工留下的火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