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十五 远征 (第2/3页)
来的。历代相传,无不珍惜捍卫,唯有你来唱反调,朕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 千百万人头只为一己之私,还不许人唱反调么星子这回倒真的腹诽了。 两人再无话说,辰旦无奈挥挥手:“去吧”星子一语不发,行礼退下。 次日,辰旦最后将朝事交付妥当,令丞相监国,又再度特别密令地方武力,加紧追剿残匪,除恶务尽,不留后患。但是若捉住了匪首箫尺,则须秘密解押进京囚禁,等辰旦班师回朝后再做处理。辰旦深恨箫尺,一定要生擒活捉了他,用尽酷刑折磨,亲眼见他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再行处死,方能泄妖言惑子之恨至于星子,如果仍执迷不悟,无非效法阿贞之事,严密封锁消息,将他蒙在鼓里即可。 临近岁暮,终于万事俱备,只待举兵。出征这天,辰旦天色未明,便身着明黄绣金衮龙朝服,率文武百官亲临太庙辞别,星子亦在列中。焚香祷告,辞过太庙,辰旦换了金甲戎装,跨上汗血宝马,侍卫与御林军前呼后拥,至城外中军营帐。 辰旦登上点将台,台下将校云集,肃然无声。数十万大军亦拔营列队,整装待发。苍茫天色下,是望不到头的赤色旌旗,一片红海。山野风大,猎猎作响。辰旦于点将台上站定,台下官兵皆齐齐跪倒,山呼万岁,如万顷麦浪翻滚,重重叠叠,波涛汹涌。台上令旗一挥,众人复站起。便有御林军统帅予新捧了酒坛上前,为辰旦斟满一只赤金酒樽。台下众将士亦人手一杯,斟满烈酒。 辰旦微微俯身,照例将第一杯酒尽数沥于黄土,以祷上天,复倒上第二杯酒。正举杯欲饮,忽然狂风大作,直扑点将台而来,劲风刮得辰旦睁不开眼。耳听得喀嚓一声,似什么东西断了,辰旦一看,竟是自己头上的金冠被风吹落,掉在了地上出征之前摔了皇冠,历来未有过这种事。辰旦虽不信邪,亦不由一惊,变了脸色,心头颇为不悦,却又无从发作。 蒙铸慌忙跑过来,拾起金冠,发现那冠上的金龙已摔破了,只得即令人回宫另取一顶,请圣上暂下了点将台休息等候。此时台上却已风平浪静,全然不见任何痕迹。星子在台下目睹此状,亦觉怪异,难道这是上天的什么预示么回身望向身后刀枪之林,父皇不会有事吧嗯,不过是一阵风,我也太疑神疑鬼了 过了一个多时辰,侍卫方取来金冠献上。辰旦正冠登台,重与诸军共饮壮行酒。饮毕,本待说几句激励士气的话,但被刚才之事一搅,辰旦自觉失了颜面威严,再无兴致。台下将领从清晨便集合等候,也是面露倦色,于是草草结束。 大军开拔,打头的是先锋营。星子大闹武举赛场之后,辰旦权衡其余几人成绩背景,临时任命祖荫为先锋。祖荫出列上台听令,这回百万大军出征,各项准备都算顺利,辰旦最为不满的便是这先锋人选,总觉得祖荫这人头脑简单,有勇无谋,不堪大用。此时见他行动笨拙,暗中蹙眉,虽说已罚过星子,不再追究,但仍不免腾起几分怒气。 祖荫上台,于辰旦面前单膝跪下。三军先锋,万众瞩目,一想到竟有此天赐良机,让自己建功立业,祖荫便激动不已,面色亦微微发红。辰旦拿起一支金翎令箭,递与祖荫,郑重其事:“朕只嘱你一件事,身为先锋,万不可冒进轻敌,切记切记”辰旦暗想,不求他有功,但求他无过,也就行了。 祖荫双手捧着令箭,高举过头,声如洪钟,慷慨应道:“末将遵旨,末将必誓死奋战,不负陛下厚望” 祖荫下台时,经过星子身边,得意洋洋地白了他一眼,趾高气扬昂首而去。星子淡淡一笑,不作理会。 先锋营以骑兵为主,得令后即迅速出发。诸将依序上台,领了令箭,各营陆续开拔。嗣后,辰旦自统中军出征。左军右军于昨日已先走一步。百万大军,塞道壅川,投鞭断流,浩浩荡荡,无边无涯,气势蔚为壮观。 星子仍是一身银铠,一骑白马,作为辰旦的随身侍卫,伴驾而行。他的鞭伤已好得七七八八,行动基本无碍,只是中毒未解依旧是随时折磨他的隐患。上回武举,星子在全军将士围观下大出洋相,此次再回军中,众人看他的眼光便颇为复杂,既有羡慕,又有不屑,更不乏幸灾乐祸,等着再看他笑话之人。星子皆装作不知。 一直暗中监视星子的大内侍卫子扬等人,亦现身归队。星子虽名为侍卫,仍不归蒙铸辖制。星子这些天未再单独与子扬碰头,忽见他亦跟在辰旦身后队列中,想到他冒险打探通告阿贞消息,欲要好生感谢,碍于军中人多眼杂,不便说话。只能以目示意,子扬亦微微一笑。星子遥遥一拱手,以致谢意,子扬抱拳还礼。星子感念他屡次三番暗中相助,自己却无以为报,不觉歉然。 星子跟在军中,昼行夜伏,宿营星子有单独营帐,亦不必再晨昏定省。辰旦忙于军务,也无暇单独召见他。除了在中军大帐轮守值班,星子每日见了皇帝,也便随众人远远地行个礼罢了。 隆冬时节,天气日渐寒冷,时有风雪交加。星子暗想,这劳师远征,多半与万国盛典一样,是令人怨声载道之事,新年在即,士兵们远别故土,岂不思念亲人但几日后,星子发觉,将士虽不免思家之情,却没有太多怨言怒气。 原来,赤火国最重武力,辰旦亦最看重军队实力。不但朝中武将地位显赫,远胜文官,一般军士的地位也远较普通百姓甚至士子秀才为高,家中若有军人,便是门楣生辉,光宗耀祖之事。辰旦苛待百姓,捐税犹重,却从不曾克扣削减军饷,这些年赤火国国力强盛,军中待遇日益水涨船高。解甲归田时,亦有丰厚抚恤。军人妻子父母,地方官员有责照顾,使其衣食无忧。 这种状况,使得赤火国亿万百姓一改“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惯例。普通人家,尤其是科举无望者,入伍便成了一条捷径,比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耕田种地却被搜刮一空强上百倍。由此,赤火国不但兵源充足,甚至要挤进军中,还得大行贿赂。若能在军中谋个一官半职,更是鸡犬升天,当然所需的贿赂更多。这回远征西突厥,需要大量征兵入伍,被选中的百姓无不兴高采烈将自家儿郎送入军中,期待全家的命运由此改变。 近年来,辰旦为求万国盛典隆重和睦,外战渐少,更难得御驾亲征。这一回大兴刀兵,亲帅举国之兵与西突厥决战,自是国中头等大事。沿途郡县接送劳军络绎不绝,地方各级官吏更是全力发动治下百姓,募捐钱粮充作军费。 数日后,大军将至墨河边的永安郡。永安郡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