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真正的木匠(二) (第3/4页)
甚至不挽起裤腿,任凭汗流浃背,也不赤膊光膀子。等等。自尊,自爱,自贵,培养和树立良好的手艺人形象,是他们从学徒开始就努力修习的功课。 自傲的深处是自卑 木匠的性格大多直率,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不绕弯子,可以说,朴实无华是他们的作风。但人们总感觉与木匠相处不易,总觉得有一面无形的盾牌挡在面前,尤其是木匠同行之间,这种感觉更明显。在木匠随和而又严肃的仪态中,有一股独特的高傲气,以防范戒备方式表现出来,既不拒人千里,也不过分亲近。 旧时的观念,把社会行业分为上九流和下九流,木匠们因工匠属于上九流而引以为荣,为不屈居人下而自豪,为受到社会的尊重而骄傲。木匠们因为自己拥有人人有用的一技之长,绝不会主动请求雇主的业务,相反,是等着雇主慕名上门来“请求”自己去做活,雇主本是主人,但此时似乎没了主人的硬气。这种地位的倒置,也加重了木匠们位在人上的心理。乡人和雇主对手艺人的热情和优待,由来已久,经久成习,这在客观上更增强了木匠们的优越感,成为助长他们傲气的温床。木匠们为享受到别人尊重而得意,然而,木匠们在骄傲和得意之余,常常顾影自怜,长年背着个家伙斗子,走东村去西庄,出张家进李家,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生活混口饭吃。受到优待,是雇主的客气,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习惯,是要用优质服务回报人家的。归根到底,不过是靠手艺和力气伺候人罢了。他们没有忘记这个行业的性质,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们学成了这行手艺,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沿着这条生活道路走下去。他们在矛盾中生活,既有骄傲的资本,也有被看不起的原由,于是与人相处时,总是处于戒备状态,非常敏感。 木匠们常为了不值得的小事较真,为几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发生口角争执,甚至翻脸伤和气。他们总爱把自己放在至高的位置,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自褒,自傲,自负,几乎是他们每个人的心态和脾性。他们喜欢听褒奖话,尽管褒奖中多有恭维。他们把对别人的褒奖也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他们容不得当面批评,甚至把善意的批评也当做贬斥,把良好的建议当作嘲讽,予以抵触或反唇相讥。他们认定“艺人相轻”是祖辈相传的真理,悟不出艺人相捧也会带来益处。有时差错就摆在面前,也要强找理由进行辩解。绝不心悦诚服地承认错误。他们顽强摆出师傅的架子,认为这样才有尊严。此时,徒弟常常是替罪羊,把错误推在徒弟身上,当众训斥一顿,既解脱自己的窘境,又在人前树威立尊。 人自尊、自爱本是好事,有一点傲气也无可厚非,但木匠的自尊心太强,强的老虎屁股摸不得。 尽管“四级木工相当中级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努力完善自己,但木匠终归是木匠。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气质和形象。 木匠也有沮丧时 平日里,木匠们总能受到雇主们客人般的招待。虽不是嘉宾贵客的待遇,但茶饭热情,语言亲切,至少让人置身于欢快的气氛中。然而也有大煞风景的时候,不是主人不热情,实在是热情不起来。 有一种活儿,没的商量,只要找到头上,木匠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赶往事主家,原先的雇主决不阻拦,只需打个招呼就行。这种活儿就是赶制棺材,也叫赶热活。有人去世,没有现成的棺材装殓,只得赶紧赶制。 过去,家里有老人,孝敬的儿女都会提前把棺材做好,找地方存放起来,以防临期着忙。老人也愿意看到自己在未来那个世界的“房子”。棺材也叫寿材,听起来有些喜气。老丧为喜。有的老人寿数长,寿材存放多年后,陈旧走形,不得不拆开重新做过。如果提前没准备好,人去世了,只好临时现赶。常是好几个木匠,从各处集中到事主家,昼夜不停,直到做成为止。 这样的活儿,每年都有几次。加夜班更是常事。木匠们叫“打夜作”。打夜作是要加工钱的,就象现在加夜班拿双份工资一样。现在打工最多承包计件形式,多干多挣。过去木匠做活几乎全是按日记工,绝少承包。木匠总觉得有力气没地方卖。打夜作虽然仍按日计酬,但白天黑夜都干活,有双份收入进项,可以说发了一点“灾难”小财。但这个钱可不是好挣的。首先,在夜里干活,虽有照明,但明黑天不如暗白日,总不及白天光亮,不得眼,容易出红伤,不安全。干活时要处处加小心。木匠给私人家干活,是没有劳动保护的,出了红伤事故,只能自己歇息治疗。更让人不得劲的,是干活和小歇的环境不佳。有的死者在屋里停尸,木匠在屋外院子里干活。乡村习俗死者生前好友和亲属后辈,闻知丧讯,都要赶来祭奠悼念,在死者灵床前烧化纸钱,并放声一哭,以示悲痛。守灵的亲属也不时地嚎啕一阵,为的是召唤死者灵魂不要远去。空气中时时弥漫着呛鼻熏脑的烧纸气味,阵阵哭声震颤着灯光惨淡的夜空---凄戚阴晦的气氛笼罩着整座院落。有的丧家屋子少,木匠吃饭时要进到屋里(工间歇息绝不进屋的,即使是冬天,也在院子里喝水小歇),床上躺着死者,尸身上蒙盖着被子,屋里有一种特有的气味,不知是尸味还是烧纸味,或是二者的混合味,使人呼吸憋闷不畅,心蹙胃翻。木匠干了半宿活儿,无奈饥肠需要充填,于是大家闷了头吃饭,很少说话,若在平时,几个木匠聚在一起,少不了天南地北,趣事新闻地山侃。而此时饭食似乎变了味道,人也没了胃口,木匠大多吃不好,草草了事。有的守灵者,该哭了就要哭一哭,不管木匠正在用饭,尤其第一声起哭,冷不丁响起,更深夜静,着实让人心颤肝抖。木匠们个个神态木然,面色凄苦,语言空乏,口气唏嘘,没有了平日里“师傅”的神采,没法再端“师傅”的架势。无奈,他们从事了这个职业,赶上什么算什么,他们此时,不过是亡者冥去的送行者。骄傲的师傅们也有神情沮丧的时候。 拙匠人,巧主人 木匠给人做活,并非完全独立做主,随心所欲,有时会直接受到限制,不能彻底发挥专长。与雇主意见相左,是经常发生的事。按照“拙匠人,巧主人”的施业原则,最终只能遵从雇主的决定,也是没办法的事。雇主们的脾气秉性,以及对木活加工技术的认知程度,大有差异,但他们是主人,这一点是相同的。主人有决定权。 有的雇主,雇过或多次雇过木匠,或比较了解手艺人的职业作为,相信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人品,也理解他们的苦衷,经验教会了他如何选择被雇者,他特会处理与被雇者的关系。在交代过工作的内容、样式和标准后,放心地让人去干,他不以主人自居,用建议的方式提出意见,用商量的口气提出要求,更多地听取木匠的意见,考虑后,尽量采纳。他要与木匠一起共同做好自己的事情,结果是达到了目的,还建立了友情。双方皆大欢喜。 有的雇主,对木活的施工技术,缺乏了解,他以主人的身份坚持己见,对木匠提出的意见,漠然置之,不予重视。好象木匠是在故弄玄虚,无中生有,添麻烦。木匠虽然很为难,但也没办法,最终仍要听从主人的决定。这种情况下,难免不出问题。曾有一房主,盖房做木架时,木匠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其中一根看似粗壮的明柁柁料提出异议,几次建议更换。雇主先是疑惑,而后不置可否,最后否定了木匠的意见。房子建成后,柁体果然承不住房顶的沉重压力,发生断裂,不得不重新更换。房主损失了财力,木匠也损失了名誉,因为外界人不知内情,只知柁是木匠做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