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真正的木匠(二) (第4/4页)
不知木匠当时有建议。结果是双方都不满意。又有人打做家具,坚持让木匠使用半干的木料,家具做成后,发生走形。事后,雇主不提起木匠曾反对使用湿料,只怪木匠手艺潮。对这样的雇主,木匠最是无奈,正确的意见遭到否定,施工又不能因此半途中断,只能听之任之。 还有个别雇主,因了他是主人,似乎木活知识比专业木匠还专业,要木匠这样做或那样做,使木匠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放不开手脚。这样的人,大多爱挑剔,对做成的木活,看这里不行,看那里也不好,简直一无是处。最后,活儿干完,不欢而散。“拙匠人,巧主人”,对这样的雇主,木匠只有忍耐。 都说“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却不知,事事全由东,问题由此生。为难的是手艺人。 木匠与雇主的关系,在劳务存续期间,基本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向雇主提要求,看上去很象在支使雇主,实际上是为了完成工作的需要,诸如提供施工的计划,所需的材料,干活的场地,以及其他什么,等等。没有(除了工钱)向雇主要求其他个人利益的权力。施工中,木匠进行的似乎是自己做主的制做,其实是不超越雇主意志范围的被动劳动。这是这种临时劳务的存续原则,这个原则在劳务关系成立的同时,也一起产生了。木匠为能得到业务和工钱回报,就必须认可这种关系,遵从雇主的意志,服从雇主的支配,之所以对某些雇主持听之任之,忍耐的态度,主要原因也是这种关系的先期存在。即使是心性高傲,脾气暴躁的木匠,尽管他完全出于维护雇主利益的一片忠心,面对雇主的无知无理,也决然不会公然对抗,更不会罢工而去。“宁和明白人吵架,不和糊涂人说话”就是这个理。木匠的好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多年的随人就缘,平静无事状态下积累起来的。公开对抗雇主的意志和决定,绝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适合认定了做木匠职业的人。 行业陋习---臭说人 木匠们在与雇主和以后可能是雇主的人交往中,表现得谦和随顺,知情达理,在对待同行人时,却常是唯我独尊,不可冒犯。同行是木匠施业中直接或间接共事的人,搭作散作是常有的事。木匠搭作,有几种情况。帮作只是其中一种,互相间尚能生出忆念或感激之情。有时遇到大活或急活,自己人少,也要请人来临时帮忙,请的多是平日里关系相处较好的,至少是自己认为还行的人。也有由雇主直接把几拨木匠聚拢在一起的情况,若用的人少时,雇主多能征询一下头拨木匠的意见,问一问再找谁合适,若用的人多,或者合适人来不了,那就只能随遇拼凑了。这种情况,木匠也无所谓,干的是活,挣得是钱,和谁搭作并不重要,只是心里不痛快而已。 木匠临时搭作在一起时,互相谦让,待人以礼,客客气气,看着一团和气,其实各自都存有戒备心。手艺人大都头脑机敏,说话伶牙利齿,当面指斥人时,尚能顾碍情面,指东说西,指桑骂槐,或者借题发挥,含沙射影,若背后贬损人时,言辞犀利,毫无顾忌,几近刻薄。当面客气,互不干犯,为的是和气生财,顺利地把活干完,工钱挣到手,然后散作,各奔东西。有的人不等走到家,闲言烂语即起,刚才的一团和气,此时飞到了九霄云外。这种搭作不过是权宜之计,互相利用罢了。 木匠中有不少人喜欢臭说人,三句话不离本行,把同行人的事当做聊天的内容,当着张三说李四,当着李四说张三,若当着行外人,把张三李四都说到。说某人手艺不错,但脾气暴躁;说某人脾气虽好,但脑子很笨;说某人干活慢,耗工太多;说某人干活快,但质量太糙;说某人犯糊涂锯短了大柁料;说某人逞英雄锛子砍了脚;等等。然后数说自己的英雄事迹,如何解决施工难题得到雇主夸奖,如何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受到人们称赞,诸如此类。几乎所有同行都在他之下,唯他出类拔萃,艺压群匠。 “艺人相轻”,是技艺行业一个普遍说法。木匠这个手艺人群,自然也不例外。互不服气,互相挑剔,甚至背后臭说人,揭人短,借以制造舆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造成这种相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雇佣市场的竞争机制,但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水平。酒好不怕巷子深。行业内少有大家公认的好木匠,能被认可某一方面还行的,已经是不错的了。但乡民对谁优谁劣另有分说。优也好,劣也罢,谁也没有退出这个职业,都在干着。施业市场的竞争,一方面促使人努力提高技艺,稳定自己的一片天地,也造成有些人的晦暗心理和歪风陋习。 不良的竞争 为争得雇主,有活可做,撬活儿,戗活儿的事屡见不鲜。雇主本已约了张木匠,但李木匠偏能把雇主说动,不再专等老张,最终把活儿撬过来自己干。前边说过,正常情况下,谁干了前期的活儿,谁还接着干后续的活儿,但后续活儿常被人戗走。明知活儿是被人戗走的,也无奈其何。怨雇主吗?雇主有选择的权力,想雇谁就雇谁。怨戗活儿的人吗?怨也没用。最好是谁也别怨,今天你戗我,毫不客气,明天我戗你,心安理得。但一旦临时搭作,凑到一处时,依然老张老李,和气一团。这样的事,当面较不得真儿,只是心里的劲儿。 撬活儿,戗活儿的人,大多是手艺平常的人。被撬被戗的也多是他们。雇主少,活儿少,不得不如此。手艺好,群众口碑好的木匠,不仅活儿多,雇主对他也信服,轻易不会跑活儿。即使跑个一份半份的,也无所谓,不在乎。所以也很少说同行的不是,撬别人的活儿。 前程不美,生活不富 木匠从三年学徒开始,到出师后帮作(满师后继续留在师作,实质上仍属帮作),到真正成熟成名,独立施业,前后需要七、八年乃至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其间所经历的坎坷艰难,耗费的心血年华,让其本人铭记在心。每个木匠都有许多自己的故事。说起往事,常是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但最终都为修成正果感到欣慰自豪,为最终享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物质优遇而得意。 木匠的劳动收入,说不上可观,但比起一般卖死笨力气的壮工和只有简单技术的人,确要高出许多。不仅工钱高出一大截,而且还有工钱以外的实惠酒饭烟茶。按行业习惯,除每年为旧村政会出二、三个义工外,木匠不做人情工,即使是亲朋好友,也照常给付工钱,很少有拖欠工钱追债讨账的现象,所以没有额外的收入流失。只要长年有活儿干,就有稳定的收入。以实际得到的经济利益,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稍有余资的,至少吃饱穿暖不成问题,这在旧时,已是同样家庭人口,同等劳动力,只有少量土地的普通农民,不容易达到的水平了。 在以工分计酬,工分值又很低的年代里,基层生产单位为了平衡这个差距,给所有小匠(木匠、石匠、瓦匠,以及鞍子匠、铁匠、补鞋匠等的总称)定出交钱买工分的制度,并伴随相应的惩罚措施。要求首当其冲的木匠,必须交出全部工钱,并规定了每月的出工天数。没有事假,伤病假,没有休息日,雨雪假,甚至打夜作也计入天数,最多时以每月的天数为准。那时一个木匠的工钱,相当于三个壮劳力的工分值。木匠深知自己的劳动价值,既要应付规定的交钱天数,又想落点剩余,真是想方设法到了千方百计的地步。 尽管木匠的实际收入高于一般人,但木匠们还是经常叹息技艺行业流传的一句格言---“艺人不富”。叹息劳作的艰辛,叹息生活的艰苦,遗憾又无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