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章 收银台里的守望者 (第2/2页)
于是散场时营业额虽然不多,到夜里关门时再数抽屉里的钱,一千涨成了一千四五,五六百涨成了一千多,两口子才稍稍满意。 也就是说,从早晨六七点钟开门,到夜里十一点关门,刘玉芳每天干十六七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如此,甚至例假期间也不例外,坐在收银台里,来得急了,才匆匆钻进超市后门内的简易卫生间,原本她是个心细如发的人,偶尔两次裤子上染了一点色,反而冲着我骂道:妈的X,你眼睛长在屁股上么,这么明显的颜色也没看见,让你老婆丢人现眼。我会笑着反驳:唉,那么一点点颜色,像滴了一滴红墨水,谁会注意到。她被逗乐了,会说:龟儿子,男人不会注意,女人会注意到的。 过去邓老板经营旺旺超市,主要面对低端的顾客群体,刘玉芳接手后,不愿变通,沿袭他的经营方式,卖米,卖面,菜油,鸡蛋,薄利多销,由此吸引买主,而粮油鸡蛋基本上是邓老板送货。 乡下人购物很在意是谁开的店,正街上球友开的那家,熟买主很多,不是冲着他去购物,而是冲着他早已赋闲在家的老爸去的,他老爸在当地经营了三十几年杂货店,信誉卓著,相当于一块活招牌了,而买主们跨入同事小廖的铺子,很多是冲着他岳父去的,因为他岳父在民政局主管丧葬事宜时,曾给予了乡民们不少方便。 而我们这家旺旺超市呢,且不说档次低,又没有邓老板的价格竞争优势,上一辈不曾在古镇上攒下任何人缘,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从头开始,慢慢拉买主,慢慢争取更多的回头客,头一场来购物,让他们满意,第二场又来购物,甚至不买什么东西,隔一天逢集也会走进店内逛逛。
经营不到半年,靠着刘玉芳的一手cao持,另外有我在课余时间的全力协助,总算在古镇零售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逢集散场时的营业额有所提升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购进货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然而付清邓老板全款后,铺子里几乎没多少现金了,何况每次送货的二级批发商把货车开到门口,接到货,刘玉芳每次都付现金,偶尔店里没钱了,间隔两三天就会付清,从不想拖欠,于是铺子里的流动资金眼看着少了下去。 我建议头一次进货下次付钱,也就是卖了货再付钱,而正街上的三家超市都是如此,然而刘玉芳根本听不进去,说是欠了人家的钱,心里总不自在。 我有个球友在是古镇农行职员,找他办理小额贷款很便利,于是我建议她去银行贷款:你看人家小廖,随便去银行贷一笔款就是十万二十万的,大手笔啊,我们也去贷一点吧。 她却死活不肯:贷款?你脑子有毛病么,我绝不去贷款,万一还不起怎么办?把你拖去卖了? 我劝道:万一?也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还不起啊,做生意胆大的才能赚钱,摸着石头过河是不行的。 她用命令的语气打断我:别说了,我不会贷款的,实在周转不了,可以向我二姐借一点。 她二姐两口子在新疆开沙发厂,很有钱,于是我立马鼓动她打电话去借一万,总算渡过了难关。 开小超市就是这样,盘下邓老板的铺子时,铺子里货物所剩不多,经营三四个月,店内和楼上仓库的货物稍显多了些,却一直不见较多的现金浮出水面。 这三四个月,无论逢场冷场,刘玉芳每天十几个小时坐在收银台里守望,守望,就像她父亲守望正在生长的庄稼一样,时时注意着盐巷子内的石板路面,盼着每一个潜在的买主走进店里购物。 经营接近半年,没见到多少现金,我们都心里发虚,刘玉芳更是精打细算,尽量节约家里开支,每当散场时,才走过木桥去对面的农贸市场买一点别人挑剩的蔬菜,吃饭时,虽然允许我喝一点小酒,却规定下酒菜必须是店内的炒胡豆炒豌豆,至于炒花生以及袋装牛rou干之类,价格太贵,绝不允许我随便去取。另外,她还说,我身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女儿面前起到带头作用,说服她不能随便在超市里拿糖吃。 总之搬家到古镇的前半年,担心赚不到钱,在刘玉芳的主导下,全家竭力收紧日常开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们的生活水平比起过去反而略有下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