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唐_第十四章 三分夜色见长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三分夜色见长安 (第1/2页)

    渭水古渡口,一艘十余丈的商用渡船上,头一次坐船的南墙故作镇定的安抚着同样焦躁的老牛。远处,船老大掂着手里的小块金子,眼神复杂,“好奇怪的老头,这一身寒酸样竟能掏出金子来,要知道,这小块金子在长安西市买三匹黄骠骏马都不止,他竟会给一头老牛车支付渡费。”

    “爷爷,这船好大!居然能装下这么多人。”南墙看着甲板上穿梭的几十名船客道。

    “哼,井底之蛙,这十来丈小舟也能称其大?”崔翁不屑道,“渭水河浅,要见大船至少也要去那大江黄河里走一遭,看看我大唐水师那赤牙、青牙楼船,长百丈,宽百二十步,船上建楼三重,女墙、战格、破阵大弩、拍杆、重械不计,仅配载军士便有一千二百之多。还有那仿制大隋‘五牙’而造的‘开元横江’,两边各八十桨,高便百余尺,其上皆要驰马来往。即便是那泉州所造的安海商船,行到那天竺、彪国的军站,都要多缴纳四五倍的关税。”

    “好个蛮夷小国,竟然欺我大唐船商!”

    “那倒不是,只因为大唐寻常出海商船便比那他国船只大了数倍,为了能与大唐商船接帆,他们要修建入海更深的码头,往来搬卸货物花费都要增加。”

    南墙听得出神,私下在想,等自己过了那及冠之年,一定也要登一次那出海大船。

    崔翁忽又指着远处,对南墙道,“看,前面就是那便桥。”

    南墙不解。

    “武德九年,太宗刚登基不足十日,突厥颉利可汗发兵十万,南下攻我泾州,过武功,夺高陵,一路杀到渭水河畔,直逼长安。鄂国公尉迟敬德虽在泾阳小胜,却难敌贼兵势大。那时京城兵力空虚,人心惶惶,太宗皇帝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指责他负约。太宗胆色过人,两天后,更是与颉利可汗在这长安西郊便桥上,斩杀白马立盟,签署了和平协议。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一场灭国之战才被平安化解。”

    崔翁进那弘文馆时,太宗尚在人间,回想起了自己也曾在那几十丈外见过太宗仪容,掐指轻算,一晃已是六十余年。人生不过一场大修行,当年堪比始皇帝的千古雄主,晚年去的也并不潇洒,再想想当年那凌烟阁外台阶上跪着的小童,如今也到了迟暮的年纪。想到这里,不禁轻叹一声,“自古岁月最薄情,青丝不见英雄冢。”

    南墙自小长在那小山村里,不仅见识浅薄,对这当朝的大事也是一无所知。听到老翁娓娓说出当年太宗的便桥之盟,一时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想起每次伯阳提到太宗时那崇敬眼神,暗暗感到自豪,大男儿便应当如此,是啊,唐人能有这样霸气的雄主怎能不欣喜自豪。

    南墙身边,小梦溪蹲在船头,看着渐渐向后流走的河水,愣愣出神。自己不过五岁孩童,既没犯过重错,又没害过他人,为什么老天爷如此不公平,自己生来未见到父亲不提,还要被人到处追杀。如今更是两位武叔叔都没了下落,前途生死未卜,想罢,泪水渐渐流出。

    前面就是长安了吗?踌躇满志的南墙背对着夕阳,遥遥看着远处琼楼高阁的轮廓,仿佛没有尽头,忽然耳边传来了西索的呜咽声,他低头看了看独自神伤的小丫头,用手晃了晃女娃的脑袋,“鼻涕虫,你要用这几滴眼泪,水淹这大长安吗?”

    听见男孩的玩笑,小梦溪嘴角渐渐咧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远看去,好漂亮的一座大城,“世上怎么能有这么高的城墙,还有那比城墙高出那么多的楼阁……如此漂亮!”

    “爷爷,这座长安城得有多大?为什么都看不到边?”

    崔翁盯着华灯渐起的长安,捋了捋胡子“这可是一片遍地故事的地方,西周、大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均曾在这片土地定都。直到大隋时,文帝一统天下后,见原汉长安城宫殿被严重破坏,官署与民居混杂,便决定在原汉长安城的东南另建新城,也就是现在你看到的长安。隋开皇二年六月动土,先修筑城墙,开辟道路,后修建宫殿,然后修建坊市,到了第二年的三月,新城已初具规模。当时隋文帝称之为‘大兴城’。隋朝不过两代,天下群雄并起,我李唐夺得天下后,仍定都在此,改名为长安。”崔翁顿了顿,又接着道:“除皇城外,贞观八年,高祖为了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北墙外修建了大明宫。至此长安城总计两市一百零八坊,东西南北交错大街二十五条,武皇年间在册人口八万户,约五十万众。长安城的街道、坊数在设计上都有所依凭,皇城之南四坊,象征四时,南北九坊取《周礼》的九逵之制,皇城两侧外城南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