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第二节 热烈研讨 (第3/5页)
生物便钻入敞口瓶,长满了诸如霉菌之类的微生物,而在空气洁净的高山的瓶中,几乎看不见微生物。这是因为汤中不存在产生生命的胚种,所以长不出生命来。当然,这是他一家之词。” 潘勇:“随着历史的进程,还有哪些人在继续研究生命的诞生?” 高鸿:“当时,还有人认为地球生命源于其它星球,第一个提出这种论点的是化学家阿伦尼亚斯。” 有人问:“他的论点主要是什么?” 高鸿:“阿伦尼亚斯认为,可能在有生命的其它行星上的微生物孢子,他还特意解释,如裹着厚厚的外壳且能耐受严酷的环境的霉菌之类的细胞,当遇到火山爆发等等的作用时,飞舞到高空,在太阳光的推动下开始了宇宙旅行,就有这种可能,最后万里迢迢来到地球上。但是,这种学说叫做邦斯帕摩亚学说,现在早已被人遗忘,这是因为孢子在真空的宇宙空间中,经紫外线那样强烈的放射线照射,必定很快地死亡。” 刘振华:“倘若地球上的生命是这样起源的。那么,其它行求上的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高鸿:“这仍然是个谜。现代科学的观点。真正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的起源,还是到了二十世纪才开始的。众多的疑问使人们产生了许多好奇心。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人们的主要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起源。” 方项问:“地球是怎样产生的?前面大家都已讨论过。可生命的结构和功能有是怎样的?这还要请您进一步阐说。” 高鸿:“要说,要说。可我也知道的不多。不过,只有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生命的起源才能有正确的见解。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生命一定是在第球诞生和进化的过程中,从非生物产生出来的。汤海这种设想,是由英国学者霍尔登在1929年撰写的一篇生命的起源的论文中首先提到的。霍尔登写道:经过无数的有机化合物的聚积,结果,原是海洋就变成了一锅热稀汤。” 王进:“当人们谈论起生命起源时,首先会想到什么?还有那些人在研究生命的奥秘?” 高鸿:“长话短说。第一个细胞的出现,宣告了生命的诞生。但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各国科学家有不同的论著。目前,有两位科学家著书立论。第一种是瑞典的阿莱纽斯的学说,另一种是苏联的奥巴林博士的学说。阿莱纽斯认为,非常小的胞子,在光的压力下可以在真空中飞行,而造成生命的种子之类的东西也可能是由于光的压力从宇宙的某个地方,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飞到我们这个地球上来的。苏联的奥巴林博士则认为,象甲烷这样简单的有机物同氨和水的反应,以生成有机物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岁月产生了低级的生物。” 未等高鸿说完,张孝颂马上问道:“这两种学说,是否得到承认?” 高鸿被他问得满心舒展,痛快淋漓的回答:“据目前世界上的科学水平,没有得到证实的学说,是不会得到科学界承认的。经验证,有许多迹象表明,奥巴林的学说有可能成功。如果奥巴林的学说被证实是正确的,那么阿莱纽斯的观点将会完全被否认。但是,我认为,阿莱纽斯的理论,可能会使奥巴林的学说再次受到冲击。” 李明:“有科学家说,陨石中含有石化的微生物。他认为这种微生物是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中存活的细菌。”他继续往下讲:“那位科学家还说,生物可能先是在太阳系中别的地方进化,然后才随着陨石来到地球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是,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后,把尘埃抛到了太空,此时穿越这些尘埃的小行星或者慧星有可能会沾上一些尘埃。” 李明的说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高雅雯听了之后,原先紧绷的神经便松懈了,忘记了刚才的一切,解除了会议前的一切不快。此时,她的心情非常恬静,思维非常敏捷。于是,她在一同学耳边低语了几句,那同学便毫无拘束地向高鸿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发言了,我也该说一下了。”他的心非常轻灵:“有的人从坠落到地球的陨石上,发现了极小的有机物质化石,于是就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是天外来客。老师,你承认这种观点吗?” 高鸿被同学们问的满心舒展:“陨石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化石,如果地球的岩石中也发现这些东西,那么科学界都会认为这无疑是微生物化石。我想,有些科学家,会认为这是生命起源于陨石的强有力证据。” 刘振华:“高老师,你是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在?” 高鸿:“好,既然同学们提出这许多问题。那么,我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他享受着学生们积极发言给他带来的愉快。“从理论上分析,我认为生命有可能诞在地球的童年时代。如果我们假设,在离我们四十五亿年以前,地球形成的时期,大气里就有某种物质,它们随着尘埃而形成地球。在众多物质的保护下,剩下不多,甚至一个。它们深深藏在水里或泥土里,等待着满长的岁月,直到地球上有了氧气以后,至少离现在二十亿年以前,才有可能产生生命的开始。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高老师,你怎么知道地球上有氧气的时间,离我们现在至少有二十亿年呢?”有人带着一种质疑的目光看着高鸿。 高鸿:“前些年,我的学生林森和记浦泰毕业前夕,在我国西北地区实习考察时,带回一些化石标本。这些风化的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二十多亿年前就已形成。如果当时大气中氧气多的话,岩石就会生锈(氧化)变成褐色。它证实二十多亿年前大气中不含氧气。按奥巴林博士的学说,不管是氨,甲烷,或是以前地球中所有的各种物质,只的老老实实地在地球上呆上数亿年,甚至几十亿年…” 船舱里不断传出师生热烈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 江水在黑夜中汹涌澎湃,激拍着船体轰轰作响,象原始森林的野兽的吼叫声。 江岸灯火辉煌,把天际都映红了,如罩上一层朦胧的红纱。 高雅雯透过舷窗,望着汹涌奔腾的长江。突然想起了什么,忙问父亲:“爸爸。什么是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又怎么说?” 高鸿:“说来话长。反对灾变论的是与居维叶同时代的法国人拉马克。他在1809年所著的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明确地主张生物是进化的学说。拉马克阐明了生物进化中的几种见解。他指出:生物的历史,自古至今从未停止中断,而是连续着的。” 高雅雯:“那又是怎样个连续法?” 高鸿:“在进化的机制方面,大力提倡著名的用进废退学说。就是说,生物的眼睛或手足等等器官愈使用愈发达,不使用便退化和消失。他首先阐明了进化是受环境影响着杨极为重要的思想。” 高雅雯:“当时,人们接受了这观点吗?” 高鸿:“事情哪会一帆风顺。那时,在拉马克同居维叶的论战中,居维叶占了上风。” 高雅雯:“这又是为什么?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站不住脚吗?” 高鸿:“事情得从一些特殊的原因说起。因为居维叶是当时的大动物学家。而且与拿破仑一世又有深厚交情,他依仗拿破仑的权势,终于扼杀了拉马克正确的学说。” 高雅雯:“以权势压科学,这是人类的悲哀,历史的倒退。罪不可赦。” 高鸿:“不错。真正的科学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他虽仗权势,但是在巴黎植物园博物馆工作的拉马克,虽然一贫如洗,但仍然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正确学说。” 高雅雯:“人就得有这种精神,不管对什么人,决不卑躬屈膝,得捍卫自己的主意。” 高鸿:“据说,在他最后的十年晚年的生活中,双眼失明,但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 高雅雯:“可敬可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