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第四节 纳西史俗 (第2/6页)
题?” 纪蒲泰:“这里莫非也有迷底?” 偌尔曼:“这只有大叔能解释。” 纪蒲泰:“因为只有他才来过这里。只有他才能有打开俄亚村门的钥匙。” 扎布:“那就让我试试。看从哪里说起。” 纪蒲泰:“那随你的意。只有你最熟悉这里。” 扎布:“我看到这里的情况,那无可名状的不可思议,让我也麻了头皮。让我立刻感到在这个村落里,我也成了一个陌生人。” 纪蒲泰:“我并未意识到,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扎布:“就是如此,在猜测中,同样的不可知,也会唤醒我以前的形象,当我从此处走的时候,村民们为我祝福,送我离别的话语。当做的事情不要忧郁,为此,我带着妻子离开了这里,去寻找另一片新天地,遍游每一片草地。我拨弄着琴弦,走遍每一座大山,在无底的深渊,我奏出新的乐声,还获得了新的生命。那些我热衷于弄潮的日子,酸,甜,苦,辣,我都经历。当我心爱的猎狗,呜咽出最后的哀鸣时,我的亲人早已逝去。所以,十几年来,我很少来这里。因为这曾是我爱的无声音乐大厅,让我用远不能宁静。所以,在静默中,我放下手中的琴,不再谈过去美妙的乐声。” 偌尔曼:“只从我认识你,大叔,你就是我崇拜的英雄。听了你的叙述,我要把你的故事编成颂歌,在我心里吟颂。” 纪蒲泰:“这就是大叔魅力所在。让我们的感知开始舒展开,在你脚下接触的这个这个村落,你还有什么可说?把你的所知,所想,所作都告诉我们吧?” 扎布:“我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们,可,我还要讲一些我所经历的往事,或许会对你们有所启示。” 偌尔曼:“我们俩都臣服于你。在你孤独宁静的沉思里,我们更希望你回忆过去,能给我们带来新的信息,让我们分析。” 扎布:“好。那我就讲讲过去的木里,也好满足你。” 偌尔曼:“哎呀。俄亚木里,你在那里?” 纪蒲泰:“你别着急,大叔会带我们去。” 他们边走边说,越谈越投机,故事也越听越稀奇。 站在村中一座高墙下,抬头望去,根本没路。要想通过,只有顺着墙壁上突出的石块,一级一级地往上爬,才能从这家到那家。这就是一个家庭出来进去时走的路。这里的每个家庭都是如此。爬上房顶,有一个迷宫一样的院子。爬上独木梯后,看见一个平坦开阔的台,台下就是牲舍。高墙由石块砌成,每隔一步距离,伸出一块石片,就是石梯。 偌尔曼:“这村落,看上去很稀奇。他们的院落怎会是这样的?” 扎布:“我告诉你。俄亚人能从墙头,屋顶,窗孔,后门走遍每家每户。” 纪蒲泰:“那这个村落为何这样设计建造?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门道?” 扎布:“他们要做的一件事,村落的建筑,就是与土匪进行巷战时设计的。” 偌尔曼:“我们虽然没见到人,可我喜欢听你讲俄亚木里过去的故事。” 纪蒲泰:“他们在哪里,在草原上,在河岸旁,在深山里,在寺庙中,还是在什么王国里?” 扎布:“这儿没有划分土地的明显边界,只有传统习惯的地域,也没有让村民在傍晚可以回家的路,更没有让妇人道森林中去捡是柴火,去往集市做小买卖好走的路。” 偌尔曼:“是啊。这儿街道曲曲折折,小径弯弯曲曲,没有一条好走的路。” 纪蒲泰:“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不过,路是人走出来的。” 扎布:“路就在脚下,这就是我要对你们说的话。” 偌尔曼:“但是,你还没有告诉我们,这里的国王到底住在哪里?” 扎布:“你可真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纪蒲泰:“我们可象不懂事的孩子,乞求你给我们讲故事。” 扎布:“如果你们知道了木里王的宫殿在哪里?你们还能让我讲故事给你们听?” 偌尔曼:“不能。听说,木里王宫殿的墙壁是用白银砌成的,屋顶是用黄金铺成的。王后住在七层的宫殿里,她戴的一串珠宝价值连城,身上的佩饰就抵王国的全部财富。” 扎布:“我说,孩子,你也不糊涂。要问木里王的宫殿在哪里?它就在木里的各个角落里。世上除了我没人能告诉它在哪里。” 纪蒲泰:“这就是长期隐藏在你心中的秘密?我能想象出,国王年轻时,是如何独自骑着一匹马,穿过草原,跨越众山,去寻找他那丢失的公主?” 偌尔曼:“都是你编的好故事?我也想成为故事中的王子,在旅途中装满我所喜欢的东西。” 纪蒲泰:“我们就象一个做功课的孩子,所有的书都放在书架上了。现在的实践,就是我们要做的功课。” 偌尔曼:“是啊。我们是象个孩子,而且应该学到所应学到的东西。” 扎布:“看,孩子,一天快要结束,天还没黑,路上却见陆续回村的人。” 偌尔曼:“但是,就在今天,你得告诉我们,传说故事中的木里到底在什么地方?也好让我们见见它的模样,也不枉来一场?” 扎布:“瞧,他们的牛被拴在篱笆上,正哞叫着主人回去喂草加料。喔,孩子也回去了,正站在门前,等着大人做饭。” 纪蒲泰:“我也看见,有人在自家的水田间,模鱼捉虾。里面还有调皮的孩子在嬉戏,弄得浑身是泥,分不清鼻眼,从mama身边逃离,故意惹她生气。” 偌尔曼:“听,有人在渡口喊船家呢?” 他们听见:“喂。孩子,天色已晚,还不回家,渡口的的摆渡船就要停歇了……” 他们看见妇女们带这农具,从山涧急匆匆地往家赶。 偶尔碰见,男的赶着马匹羊群,亨着小调,朝着妇女,颇有心计,一派田园诗意。女的一路纺着线,山路崎岖,小心依依,边纺线,边看路,还要听着那惹人心醉的歌曲,几乎不能自制,有的差一点儿,丢掉东西,奔过去,扑到那男人的怀里。不过,有沉着气的妇女,回来时身背柴薪和马草,但双手仍在纺线,线陀螺在手里滴溜溜地转,走路也不慢。 外界的信息还未渗透到这个古老的村落。这里的人,不论男女,或穿粗麻布衣,或穿羊皮制衣。羊皮衣只留出两个可以让双手伸出去的洞,还有胸前两三个扣子,其余便没有任何裁剪,就连羊皮的四肢与头部都完整地保留着。 偌尔曼:“这些人的衣服真稀奇?那衣服怎样洗?” 扎布:“他们的麻布衣与羊皮衣,自穿上后,从来都不洗。” 纪蒲泰:“难怪,远远望去,他们的衣服黑亮黑亮的,如铠甲一般。” 偌尔曼一笑:“那又怎么办?有一层厚厚的污油尘垢在上面。” 在村里,还不时发现留着清朝辨子的老人,又添了一道风景线。引得二人大开眼界,连连赞叹。 东巴的象形文字,前清的辨子,古老的婚俗,独特的房子,少有的村落,构成了一幅各时代并存的壁画。这就是俄亚村给三个闯入者的印象。当然,扎布可不是初次进入的人。那二人可是看得很入神。 白天,村里很安宁。只有老年妇女在家织布,照料孩子,或在河边剥麻洗麻。这里的人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