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第二节 徐霞客传 (第5/6页)
gc2' class='gcontent2'> 老人:“那你是不是想去那里讨老婆?” 扎布:“这你错了,一帆风顺的爱情,一见钟情,对我来说,岂能有这样的好事情?” 老人:“一帆风顺讨老婆,其实寡味儿,过久了就会磨破新鲜味儿。” 扎布:“若真的娶了那样的老婆,过久了也嫌腻味,生活需要忽起忽落,好事多磨,矛盾越多,劲头儿也就越冲,味道也就越浓,乐趣也就越大。” 老人:“你去骗人吧?我也不是傻瓜?任你摆布啦?” 扎布:“那你还叫我说啥?” 老人:“你还接着说呀?这二位青年还未去过呀?” 偌尔曼:“说说吧?扎布大叔。” 纪蒲泰:“大叔一说,我们一听,也就跟去过差不多啦?” 扎布:“这句话,正合我的心意。老哥呀?难道他们真会把我当傻瓜看?我看,不见得。我了解他们。” 老人:“你这个人,我还不知道吗?说明了,就不拿这些事儿放在心上。还是赶快说说你刚才未说完的事情,好让他们听听。” 扎布:“我也是个急主儿,你是想歇歇嘴,让我替你磨磨嘴皮子,你心中才得意。” 老人:“那可不是。此时,也好显显你的本事?” 扎布:“你也不用管我心里舒服不舒服,我只是昂着头走路。” 老人:“正是,那条路你少走了吗?快说说那里地势,是怎样的?” 扎布:“若说那里,我也十分熟悉。由于石堡所在的山头拔地而起,南,北,西三面皆为陡崖峭壁,十分险峻,只有东南坡可以绕道而行。” 老人:“那可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冲。” 扎布:“你还真行,还懂军事上的事情?” 老人:“好好。我不说啦,你说吧?” 扎布:“那地方,我也不只一次去过啦。石堡所在的山顶有200平方米,从现存的遗迹看,北部为士兵的宿营地,东南角有石筑的堡垒,西南为一个石砌的烽火台,其下是炊事场所。” 老人:“这证明你确确实实上去过,说的一点也不错。” 扎布:“那难道还是我编的不成?山顶东南有几处平缓的梯地,修成长形梯田。” 老人:“这更证明你没有把人骗?据说这是当年丽江木土司士兵种菜的地方,所用的水源是从山南面的山上引来的。” 扎布:“既然你知道的那么多,那你还得接着往下说?” 老人:“说就说,谁让你没有我知道的多?”他露出得意的神色:“渡槽是以竹筒,木槽为之,并且以羊皮包渠,所产蔬菜供士兵食用。” 扎布:“还是你知道得清?说了明,你还得说清,清朝怎样统治这里?” 老人:“清朝沿用明制,但将卫的指挥使司改为守备,统归西昌总兵管辖。雍正六年(1728年)裁撤诸卫,设宁远府,改建昌卫为西昌县,宁昌卫为葂宁县,越卫为越厅,会川卫为会理县,盐井卫为盐源县,归宁远府管辖。” 偌尔曼:“那你还得说点啥?因为下面的事儿,我们还不明白呀?” 老人:“好啦,我也说得也差不多啦。” 纪蒲泰:“老人家,那你就继续完善吧?” 老人:“书归正传,光绪年间(盐源县志)称木里安抚司。民国时期,设盐源县。我所知道的已说完。我也没啥说的。” 纪蒲泰:“说起丽江木土司,这倒让我想起明朝徐霞客的一段经历。” 老人:“怎么。你肚里还装着这动西?徐霞客是明朝人,离我们太远,你是怎样知道的?请说说其中的原故,解解我的怀疑?” 纪蒲泰:“好,我知道的虽然不多,但我还是愿意告诉你,” 扎布:“还有我呢?假如你想对他表示很大的敬意,也别忘了我还在听呢?” 纪蒲泰:“那能呢?我是说给大伙听的。” 偌尔曼:“这才对,这样才能使大伙满意。” 纪蒲泰:“看你说到哪里去了,我不会妄自尊大。” 偌尔曼:“好呀。那你有啥说啥。望你能说出好听的来。” 纪蒲泰:“说的好与坏,也不是些论文那样认真,全当是传闻。启发启发我们未满足的心。” 偌尔曼:“这我信。只是徐霞客这人?” 纪蒲泰:“这我不得不提起徐霞客的传奇经历,令人钦佩,啧啧称奇。” 老人:“这是个怎样的奇人?值得这么动人?” 扎布:“让他说说,我们不就知道了。” 纪蒲泰:“要说起公元1641年,也就是明崇祯十四年,55岁的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遭了大难,在卧床半年后溘然作古,巨星殒落,所以,我不得不说。” 偌尔曼:“那你说说是啥事迹感动了你?” 纪蒲泰:“他是大探险家,这你知道啦。他生前‘问奇于名山大川’,‘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但未客死异乡。” 偌尔曼:“他历经磨难,身临无数艰险,又患足疾,又怎能安全返乡与亲人团圆?” 纪蒲泰:“那多亏了六位壮汉。令人感叹。” 老人:“此话怎讲?” 扎布:“六个壮汉又是怎样一回事?” 纪蒲泰:“大家莫慌,听我慢讲。他历经千难万险,到达丽江,就在他最后一次陷入困厄时,数名纳西壮汉,受命于丽江木土司,将这位患足疾,‘不良于行’的著名旅行家,探险家,用竹制滑竿由云南鸡足山,抬往其故乡江南江阴,一路风尘仆仆,历时一百五十余天。” 偌尔曼:“这样的壮举真不简单。因为那时的交通工具,竟是人抬的滑杆。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老人:“这事儿,我可是头一次听见。” 扎布:“可见,徐霞客一定名不虚传。” 老人:“要不然,丽江木土司怎能派出几个壮汉,送他回老家江南。” 纪蒲泰:“兼于徐霞客的卓越胆识,和撰写的徐霞客游记流传人间,给徐霞客写志,传,铭的陈函辉,吴国华等人,均称徐霞客到过西藏。传中所说‘上昆仑,历西域’,与汉代张骞,唐代玄奘,元代耶律楚材齐名,‘死不恨矣’,但这都没根据,据述写详备的《徐霞客游记》考证,此说并不可信。” 偌尔曼:“你既然说到这里,究其原因,我分析,大概那时的古人,将徐霞客生前的憾事,当作确凿的事实光为流传了。” 纪蒲泰:“你还真有头脑,知道的又少,分析的又精道,说得实在的好。” 扎布:“你别看我到过丽江,可徐霞客的事儿,我还真不知道。” 老人:“可是,经这年轻的学者一说,我们才有些明了。” 偌尔曼:“可徐霞客为什么没能进藏?让这探险家空忙一场,岂不冤枉?汒灭了他的理想,这其中的原由你还得讲。” 纪蒲泰:“你这颗心虽说替徐霞客想,不过,我知道,事实并非那么一回事。” 偌尔曼:“你这番话,我听了并不惊奇。” 老人:“明智之士,对任何意外,全有准备,绝不会盲目冲动,违抗命令。” 纪蒲泰:“这话说得有水平,然而好心的木土司的劝阻,他岂能熟视无睹?” 老人:“木土司并非强人所难,为了保全他性命的安全,可能是有意阻拦,不给他进藏提供方便。” 纪蒲泰:“你这是真诚坦言,虽然你没有看过这方面的经传,可你说出的也是肺腑真言。” 老人:“这并非是阻拦着有什么别的目的,而是理性起了作用,才阻止了徐霞客的进藏行程。” 扎布:“我也是这种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