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二十五章、第三节 康巴藏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第三节 康巴藏民 (第1/7页)

    纪蒲泰:“其中的‘康”,就是康巴地区,简称康巴或康区。“

    老人:“这个名字我好象有点熟悉。那你说说这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这有藏学家,考证过‘康’的来历。”

    扎布:“那他是怎样说的?”

    纪蒲泰:“我在他的书里看到,他是这样写的:所言康者,系指边地,如边属小国,名‘康吉贾阵’也。”

    偌尔曼:“那是什么意思?”

    纪蒲泰:“也就是说,就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而言,康巴是藏区的边远地区。”

    老人:“这样说是何道理?若按地理,我们就居住在其中,怎么会不知道呢?”

    纪蒲泰:“这我还得详细解释。因为你是纳西人,可能不太了解其中的原故。在古代藏民眼里,其边远的程度,有如内地人视拉萨偏僻遥远一样。”

    偌尔曼:“那康区是否有一个明确的地理概念?”

    纪蒲泰:“藏文史籍将昌都以东称康区,但这并未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地理概念。”

    老人:“那你说说你的高见,那概念是指什么地方?”

    纪蒲泰:“从地图上看,就当今而言,大概主要指西藏的昌都,四川的甘孜藏族地区,云南的迪庆藏族地区。”

    老人:“这些地方原本就是边远地区。自古就远离备受牵制的行政中心,或宗教中心。所以,外界人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奥秘。”

    纪蒲泰:“这些地方之所以显得神秘,其中有一定的道理。这些地方历史沿革及文化脉络,自然有独特之处,很明显区别于其它藏区。”

    老人:“你简短的几句话,浅显易懂,说出了其中的道理。”

    偌尔曼:“我还有些意见,就是请你说清康巴究竟覆盖了多少地理单元?”

    纪蒲泰:“从地图上看,历史沿革康巴之所以横跨数个不同的行政区域,所能涵盖的地理单元,是因为它几乎完全重合于宏伟壮阔的横断山区。”

    偌尔曼:“按你所说,康巴就是指横断山主脉区域?而界定的?”

    纪蒲泰:“这么说也许不无道理。但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说法,若严格界定康巴是有困难的。”

    老人:“这话虽说你有渊博的历史地理知识,可,你能否大概说明康巴的地理位置?”

    纪蒲泰:“要说康巴的具体位置,其中最难界定的是其南部地区。”

    扎布也急了:“这又是怎样讲的?”

    纪蒲泰:“您虽奔波往返在康巴地区已许多次,可,其中的历史沿革的界定,你可能并不熟悉。不过,这就是连地理历史学家也不敢轻易下断语。以下仅是我个人所见,暂时说了不算。”

    偌尔曼:“那你还得发表一下你的意见。虽说不算定案,也算个很好的宣传。”

    纪蒲泰:“那我也只好发表我的见解了。”

    老人:“只要你知道,尽管说吧。我恳求你啦。”

    纪蒲泰:“我呀。说给你们听,我多么高兴。”

    扎布:“快给我们讲讲?”

    偌尔曼:“是呀。我倒要听听他的理由和成因。”

    纪蒲泰:“看着地图联想,若以横断山为界,显然不能将不属于康巴的怒山,无量山,哀牢山排除在外。”

    老人:“这又怎么讲?”

    纪蒲泰:“若以有无藏民村落为准,就要把也不属于康巴的木里县区包括在内。”

    扎布:“究竟哪种说法对?”

    纪蒲泰:“这种提法对不对,还有待以后考证,再做定论。因此,有人声称,康巴面积为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情藏高原的1/5。这种提法,不一定有科学依据,所以,可能会受到不同的质疑。”

    偌尔曼:“可,又有谁能准确地界定康巴地区?使大多数人的看法统一?”

    纪蒲泰:“其实,这没必要争来争去。这在地域上严格界定康巴并无必要,还是大家多讨论讨论,宣传宣传康巴的好。”

    偌尔曼:“这意见好。不然的话,会纠缠于细枝末节,并无端引发无谓的学术争论。最后,也不好下结论。”

    纪蒲泰:“就人文现象而言,距横断山越近,藏民的康巴气息就越浓。”

    老人:“这又怎么说?”

    纪蒲泰:“有人把丽江纳入康巴显然不妥。”

    扎布:“为什么这样说?”

    纪蒲泰:“我认为,倒不是丽江处于横断山边缘,而是其境内几乎没有藏名村落。”

    偌尔曼:“所以,你才这么说?可康巴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了半天,我还不懂其中的意义?”

    纪蒲泰:“那我只好给你解释解释。康巴二字在藏语中有两个概念,一是指中国藏区的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二是指生于斯,长与斯的康区藏民。”

    偌尔曼:“啊。我明白了,藏语‘巴’,意指人。”

    老人:“连这样的事儿,你都能理解了,那你岂不成了半个中国人。”

    扎布:“他岂是半个中国人,早就成了中国通了,只差没变成半个藏人了。”

    偌尔曼:“哎。二老过奖了。只差点没把我羞倒了。”

    纪蒲泰:“也许你实际上不象人想的那么谦虚。何况我们这些人,就不拿这些事儿放在心上,因为我们早就欢聚一堂,没把你当外人讲。”

    偌尔曼:“这句话倒合我的心意。”

    扎布:“偌尔曼这家伙,老爱昂着头走路,而且也不休边幅。”

    偌尔曼:“我想这些话应该打住,换换话题吗?”

    纪蒲泰:“那你要听什么样的话呢?”

    偌尔曼:“老话题,还没说到底。”

    老人:“那你们就还说下去。”

    偌尔曼:“那丽江纳西人对康巴又是怎样理解呢?”

    老人:“我们纳西人自古称康巴藏民为古宗。这种称乎也许好听。”

    纪蒲泰:“不错,古时候,纳西人将康巴藏民称为古宗,这,不但明代的徐霞客这么写,300年后的李霖灿也这么写。”

    偌尔曼:“这证明确有其事,不然的话,徐霞客,李霖灿也不会记载成书,流传后世。”

    纪蒲泰:“是呀。徐霞客虽未去过西藏,可,他对古宗的描述十分简略,但概念清晰,而又精辟。”

    偌尔曼:“何以见得,我可是没看过徐霞客传。”

    纪蒲泰:“世上的书你岂能看完。他的描述如:‘古宗之北,即为吐蕃。’”

    老人:“他熟知地理,能这样写也不简单。”

    纪蒲泰:“他只所以这样写,是将古称吐蕃的卫藏地区与康巴地区予以明确区分。又如:‘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岩石白色而向东,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

    扎布:“高明,高明。这就是康区著名的中点白水台,就象他身临其境,描写得甚是好听。”

    老人:“莫非他是先人先知,身升高空,据有千里眼的功能?”

    纪蒲泰:“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儿。只是他留心旅人的传说,深记心里,润笔而记,文笔出彩,想想丰富,后人佩服。”

    偌尔曼:“此事可叹,仅凭传言,就能将旅途景物描写得绘声绘色,可见徐霞客于奇异山川的变化何等敏感,于所见所闻的表达何等流畅。”

    纪蒲泰:“是啊。可见他于‘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何等热衷。”

    老人:“这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奔波,攀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