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第四节 拉萨禁地 (第1/7页)
扎布:“这么多年,乔玛从未接触过老乡,现在,他怎能不宣泄地讲?” 偌尔曼:“孤独的人是一长串连珠炮式的语言。乔玛利用3年来首次向他提供的机会,与一名西方人讲话,所以,就像在战场上的大炮将炮弹发。这场谈话包罗万象;其中他在特兰西瓦尼亚度过的孩提时代,在哥廷根度过的年代,其旅行、辞典(未完稿)、《甘珠尔》和《丹珠尔》、佛教玄学家的伟大、他为了翻译某些喇嘛教概念而遇到的困难。当然,还有他有关维吾尔人,和匈牙利人之间亲缘关系的惊人发现。” 扎布:“那雅格蒙怎样看呀?” 纪蒲泰:“雅格蒙这个门外汉只是个傻瓜,他认为乔玛所说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堆蠢话。不过,他总算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我看到的,和这位先生翻译的有关该民族的情况,大家可以说这是一个绝对不可思议的民族’。” 老人:“因为他不了解西藏的历史,更不理解宗教,也不知道民俗,又不清楚藏经,所以,他无知地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民族。” 偌尔曼:“不错,他也没有理解一种重要观点的意义,反过来说,乔玛却曾经特别强调这一问题:因为,一大批藏文经书是从古老的梵文经文翻译的,在喜马拉雅山以北存在的那种喇嘛教,出自印度北部和尼泊尔的佛教。这种佛教在很久之前,就由于******教的入侵,而被从那里驱逐出去了。” 扎布:“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佛教还与******教有过争斗,这令我心痛。” 纪蒲泰:“乔玛通过研究藏经,理解到不少事情,所以,他洞察了所有这一切。但为了完成他的发现,还必须有另一个人的干预。” 扎布:“乔玛是不是需要个助理,才能完成他的宏伟意愿。他是谁?” 偌尔曼:“那我给你们推荐。此人也于那几年中进行考察探险,并在喜马拉雅山南研究梵文经卷。他就是英国人布赖恩霍奇森。” 老人:“干这种事儿的还有英国人?” 纪蒲泰:“是的。此人正是搜集经文的布莱恩霍奇森。霍奇森1820年成为英国首任常驻加德满都外交代表的秘书,在尼泊尔居住了23年。他热爱收藏,搜集有动物(此人为皇家动物学会留下了1万多种)和植物标本。还搜集有与人类学有关的考察资料和物品,尤其是佛教经卷。在此期间,他游览了尼泊尔的佛教村庄,阿兰若和寺院,采购了他能够得到的所以宗教文献,包括经、论、咒语和巫术等。” 扎布:“他光搜集,不研究又有何用?” 老人:“那些文献是用啥文写成?” 偌尔曼:“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某些文献是用藏文写成的,其余为梵文(其夾行中似乎有藏文)。在搜集的过程中,霍奇森逐渐发现他零零散散积累起来的经文都属于同一套,即同时有梵文和藏文本的一部分经文的组成部分。” 扎布:“那霍奇森是否有研究这些文献的能力?” 纪蒲泰:“他对外曾声称,他可能从梵文本中得到他未能成功地从藏文史料中获得的资料。霍奇森的梵文水平虽然无可挑剔,但他对自己所掌握的藏文抄本,则几乎一字不识。” 扎布:“真可惜,他对藏文一字不识!那他怎样研究藏文呀?” 偌尔曼:“天降幸运,加尔各答的亚洲学会告诉他,在拉达克,仅有一个人懂得藏文,此人就是乔玛。” 扎布:“这两个人是否见过面呀?” 偌尔曼:“很遗憾,霍奇森致那名匈牙利人的信件都已失散。” 老人:“你是说两人没见过面?” 偌尔曼:“我看过乔玛致霍奇森的信件。以此推断,这两个人可能是在乔玛生活于卡偌姆已一年的时间,才开始通信的。” 扎布:“他们俩在通信中,都说了些啥?” 纪蒲泰:“这两人人在通信中,他们讨论了藏文字母、《甘珠尔》、《丹珠尔》以及藏传佛教,与尼泊尔佛教之间的关系。还讨论了最重要的问题,这就是确定霍奇森的手稿,是否与乔玛在拉达克发现的那些经书具有某种关系。” 扎布:“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 偌尔曼:“是的。乔玛曾向同事们言谈,它们二者均属同一经文集。这一切已经得到了证实。其次是需要为该文集进行编目。” 扎布:“他们编辑的目录都是哪些?” 纪蒲泰:“他们所进行的编目,实际上也就是为大乘佛教的经文编目。在1829年12月30日,乔玛致信霍奇森说,他正准备从事一项新的计划。” 扎布:“那他还准备干啥?” 纪蒲泰:“他要对《甘珠尔》和《丹珠尔》中论述的所有内容,都做一次梗概性研究。” 偌尔曼:“但是,乔玛指出,必须等待大部分欧洲人,都对大量的‘佛陀、菩萨和其他所谓的神明’不再感到困惑不解为止。可是,一旦当他们‘熟悉了佛教的实用性之后……我认为他们将会原谅这种宗教教理的怪诞’。” 老人:“这就是乔玛当时所言?” 纪蒲泰:“我再加以说明。这是乔玛明显发出的预言性声明。” 扎布:“我们能听得懂。” 老人:“看样子,乔玛研究藏经功劳多多。你们说了那么多,但乔玛居无定所,最后在哪里漂泊?” 偌尔曼:“那咱们就接着说。霍奇森最后支持鼓励乔玛继续这项工作。他通知他说自己已将搜集到的一套手稿,藏于加尔各答的亚洲学会博物馆中。这令乔玛由衷地高兴,他急于去参阅这一大批文献,并希望设法出版其辞典。” 扎布:“在那卡偌姆寺的环境里,他怎么出版辞典?” 偌尔曼:“我们接着谈。为了能出版辞典,他决定离开卡偌姆寺,前往加尔各答。” 老人:“他是什么时间到达的呀?” 纪蒲泰:“这个我来回答。1831年4月,他到达加尔各答这座大城市,立即就作为亚洲学会图书馆的助理员而受雇。” 扎布:“他都干些什么工作?” 纪蒲泰:“这个匈牙利人,主要负责为霍奇森从尼泊尔寄来的满盒文献编订目录。这是一种很好的安排。乔玛非常适宜担任这项工作。” 扎布:“为什么这么说?” 纪蒲泰:“因为,在当时的亚洲学会图书馆,他是惟一能够阅读藏文手稿的人。因此,在图书馆的闲余空闲,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其辞典。” 老人:“他的辞典能否出版?” 偌尔曼:“1834年,他终于了却了心愿。他的巨作《藏英辞典初稿》由政府出资刊行。同时出版的还有《藏语语法》(同样也是乔玛的作品)。这是两部厚厚的4开本著作,还有许多册都被寄往欧洲和美洲的主要图书馆和学会。” 扎布:“乔玛出书,离不开藏人的帮助?” 纪蒲泰:“是啊,没有藏人的铺石垫路,无私帮助,在他学习的前面引路,他是很难著作成书。因此,乔玛以其惯有的谦虚,在书的前言中提到了桑结朋措的名字。” 扎布:“这个匈牙利人,不忘本就好。” 老人:“那乔玛这人可声名远扬,传播出西藏!” 偌尔曼:“他可是欧洲学者们的榜样,这事儿是值得赞扬。《辞典》和《语法》两书的出版,大大地提高了乔玛的名望。从而更坚定了乔玛,作为一名东方苦修僧而生活的意志。” 扎布:“那他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偌尔曼:“他的工作十分辛劳,除了晚饭后,在附近作一次短暂的散步外,始终都自我封闭于亚洲学会的一间房子中,避而不见来访者。” 老人:“只有青灯苦熬,才能修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