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第三节 茶马古道 (第2/5页)
越货的一半脏物,献给寺庙。” 林森:“这我可不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老头儿:“在康巴人眼里,这就象乞讨者,将讨来的多余钱财献给神佛一样,心中舒畅,不足为奇。” 林森:“那他们又是咋想的?” 老头儿:“他们认为,只要不在本地或本部落打家劫舍,赶一群牛回来,赶一群羊回来,就是意外之财,心安理得,将被视为英雄好汉,受人尊敬。” 林森:“这样的英雄?在这方面,康巴人更看重人在恶劣环境中,所表现的勇力与意志,而与之有管的道德问题,比如善与恶,比较而言,则要看得淡一些。” 老头儿:“是这样的问题。在康区,我生活了几十年,有些事儿也早已看穿,人们更注意佛教轮回学说中的赎罪原理,而不是坠入地狱的可怕,或当牛做马的不自在(多数康巴人都认为一头牛或一匹马,可能就是某个熟人变来的,所以对动物总是精心呵护,不敢虐待)。” 林森:“这么说,在他们看来,除给寺庙敬献财物外,念佛,磕长头,以及放生,都可抵罪赎罪。而且他们犯事的时候少,念佛的时候多,这佛祖应该看得到的。” 老头儿:“古代康区,有一首《强盗歌》流传甚广。” 林森:“康区经有这样的歌?我可没有听说过?那你快给我说说?” 老头儿:“歌词大意是这样的:我是强盗,生性秉直,从不拜见头人。高高蓝天,俯视着我,才是我的主宰。我是强盗,不曾弯腰,从不敬献香火。太阳月亮,将我照亮,才是我的神佛。” 林森:“这歌词震憾人心。从中看意看出,其狂放不羁的豪迈气概,自胸中磅礡而出,显然连佛祖也没放在眼里。” 老头儿:“这就是宁折不弯的康巴人。高山与深谷并存,是康区的重要地里特征。与此相仿的是,凶悍与温和兼而有之,是康巴人的重要性格特征。” 林森:“是这情形。1903年冬,英国军队在荣赫鹏上校指挥下,自印度过锡金,走南路从东亚入侵我国西藏。在江孜东北的罗卡山地区,英军与藏军有过一次血rou相搏的高山战斗。拿坎德勒的话来说:罗卡山终年积雪,‘比(欧洲的最高峰)勃朗峰还高出一千英尺’,其中的一次‘岩洞之战在高一万九千英尺的地方……这可能是(世界)历史上发生战斗海拔最高的地方’。当时英军依仗的是廓尔喀人,藏军依仗的是康巴人。” 老头儿:“坎德勒是何许人也?” 林森:“埃德蒙-坎德勒是英国《每日邮报》驻印记者,他随军深入拉萨,沿途写了不少战地报道。他在一篇报道中有详尽细致的描写:西藏车夫的‘打扮十分特别,穿着红色或绿色的齐膝羊皮靴子,脚部有一颗白星,身上穿着黄褐色长袍,腰部给紧紧扎上了,里面塞了一些炊具和换洗衣服,给弄得鼓鼓囊囊的。” 老头儿:“坎德勒所说的红绿羊皮长靴,应当出自康区康定。但他是如何评论康巴人的?” 林森:“这可能会大出人们的意料。战斗结束后,坎德勒问一名廓尔喀军官:‘他是如何决定饶过哪些人,杀掉哪些人的。那名军官回答说,他杀的是那些逃命的人,而对那些朝他冲过来的反而饶恕。一支队伍几乎全被杀掉了,只有十个康巴俘虏幸免……” 老头儿:“那些康巴人为保为疆土,宁死不屈,杀身成仁,这就是康巴人。可,那十个俘虏的命运呢?” 林森:“据坎德勒所述:这些‘野蛮的,蓄着长发的’康巴人,被俘后给英军当苦力,‘在营地里很受欢迎,因为他们脾气好,举止温和,乐于助人’,这与他们激战时,奋勇冲杀,拼命杀敌的样子迥然不同。” 老头儿:“这种事儿,这种性格我还真弄不明?你能分析其中的根源吗?” 林森:“我的认识也是很浮浅的。若以不同于康区文化的人文观点来评价康巴人,将不免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会认为他们野蛮飙悍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温和善良的一面。” 老头儿:“那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勇与善的性格?你给我说说?” 林森:“我当然没你知道得多,因为你已生活在这地区几十年了。不过,我可以分析一下这里的地理及人文景观,发表一下我个人的意见。” 老头儿:“那我听听你的高见,看看是否符合我的解见?” 林森:“这我得从康区纯扑的原始生态,及其浓厚的宗教气息说起,这是康巴人世代浸润其中,并赖以生存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作为局外人,冷眼看他们,当然理解不透。外界觉得不可理喻的事情,在康巴人眼里是顺理成章,若遇特殊事情,甚至不得不这样。” 老头儿:“理应是这样。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的人性格是不样的。” 林森:“你还知道哪个地方?有什么人,比这个地方的人更具原始野蛮特色?” 老头儿:“在金沙江两岸的三岩,比怪鸟故事更叫人惊心动魄的,是三岩人的血亲复仇,以由此而引发的部落争斗。” 林森:“把你知道的告诉我?告诉我部落争斗的历史根源?” 老头儿:“我也是喜好历史的人,因此长看一些书籍。《隋书-附国传》写附国‘俗好复仇,故垒石而居,以避其患。其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级与级之间,以独木梯相连)’。” 林森:“这跟金川碉楼几乎如出一辙,独木梯是他们的重要防御工具。可,附国究竟在哪里?” 老头儿:“1500年前的附国,究竟在哪里?我不好说。” 林森:“那么说,其准确边界,因史料不足而漫漶难辨。但它的大概位置,在康区已成定论,学界经多次研讨,无人质疑。” 老头儿:“你这小子,深通历史,还故意问我?” 林森:“为的是向你学习,以补充我知识的不足。” 老头儿:“虚心学习。那我告诉你,三岩地区的‘俗好复仇,可比康区其他地方更突出。” 林森:“对。有旅行着对三岩的描述,比史书更详实细致。三岩‘垒石而居’的房子‘高十几米’,大都修建在地势险要的山坡上。这种碉堡式的房屋没有窗户,仅有枪眼。一来是部落之间打冤家,用于防卫;二是作为气窗,给屋里透透气,漏些光,见见太阳,心情舒畅。作为枪眼气窗的防范,一举两得,岂不美则。” 老头儿:“说得有理,就好象你就在那屋里,知根知底,作了笔记。” 林森:“我只是书本知识,亲历实践我不如你。” 老头儿:“那我就在告诉你。三岩人有三件宝:好马,长枪,铜水缸。” 林森:“头两件我能理解,可第三件铜水缸,藏在家中能称上宝吗?” 老头儿:“这你就是外行。三岩藏民,家境贫寒,一年四季,几乎人人穿羊皮袍,打赤脚,生产劳动满山遍野跑,能不辛苦吗?还有不少地方,可以见到男人女人都上身****,只是下身围一张破羊皮,度日子。” 林森:“这真是穷困的人们。竟没有衣服穿,实在令人可怜?” 老头儿:“这你就有所不知。可是,那儿几乎每家人家都有一口铜水缸,大的直径两米,深一米五,盛满水可供一家人用半月之久。” 林森:“啊。我明白了。这是储水防患于未然,显然三岩人深谙仇杀法则,明白防御与进攻同等重要。” 老头儿:“你说得好。还有啥?你不知道?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