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第二节 觐木里王 (第2/6页)
扎布:“哈哈。你却忘啦?你送我的望远镜,送给木里王,他一定喜欢。” 偌尔曼:“啊,我当是啥?原来是它,那你就送吧?” 纪蒲泰:“这样也好,倒让我俩省心啦?大叔,还要送点啥?尽管说吧?” 扎布:“东西少,礼轻人意重。这洋东西,木里王一定看得重。” 偌尔曼:“中,中。只要木里王看得上,高兴就成。” 扎布:“放心吧。我是娶媳妇打幡,有什么摆设什么?望远镜一送,事情准成。” 偌尔曼:“那么说,我是娶媳妇打幡,跟着瞎哄哄。这也算成功?不过,我也不能两手空空,我也要送上一个,法国产的小布谷鸟座钟,以表心情。” 纪蒲泰:“我还能说啥?我也是娶媳妇打幡,跟着凑热闹。我也得送上一个汉代西王母青铜镜。你们看,中不中?只要木里王收下礼物,接见我们就好?” 偌尔曼:“啊呵?你还藏有青铜镜,快拿出来,让我们瞧瞧?” 纪蒲泰:“这面镜子,你不是早知道?怎么就忘记了?你那个小座钟,我可记得清。” 扎布:“偌尔曼,你那个小座钟,有个报时的布谷鸟,制作的可是真精巧,报时时,布谷鸟还会叫。”他学着:“布谷,布谷。那面汉镜,偌尔曼,你怎会忘记了?我记得,我们曾一起欣赏过,这你还怎么说?” 偌尔曼:“嘿嘿。我那个小座钟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曾看到。可,那面青铜镜的知识,对我来说是,五寸碟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我是故意激他,让他说说青铜镜的鉴赏知识,也好满足我的好奇?” 扎布:“这还不容易,让他讲讲不就是了?” 纪蒲泰:“想知道?那我就说说了。”他拿出来,开始讲解:“我珍藏的这面透光镜,是西汉中期的遗物,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仅存的几面西汉透光镜中,首取一指。” 偌尔曼:“我知道,你的意思是第一。你还是说说别的,我们没有听到过的知识,让我充实充实?” 扎布:“看你说的。他不是正说着的吗?你就别打岔了?” 偌尔曼:“好好。往下说吧?我不是想让他说点正儿八经的吗?” 纪蒲泰:“你们看。该镜镜面微凸,打磨光亮,是件以神话为体裁的铸造物,边缘有雷纹,背面有圆突的铜钮,钮周围以同心圆,分成几个部分,分述每个故事。主题纹饰是西王母行乐图,左上角为西王母居住的天宫,云雾潦绕,歌舞升平,天上仙境,西王母居中,众神仙朝拜。右上角是两位神仙席地而坐,左一人高举酒盅,右一人弹拨古筝,席上一鼎一壶,两碟两碗,相对弹饮,白鹤应舞,旁者捧笙,和声应对,侍女捧盒,恰似天上人间。钮左下方有一株枝干茁壮,繁花盛开的通天树,树稍一轮明月,月宫有长娥息歇,旁有白兔捣药。吴刚捧出桂花酒,仰望娇月。右下方群仙下凡,降仙人间,百鸟振翅飞腾,护卫众仙,地上落花纷纷,一派鸟语花香,一片祥和景象。人间乐声悠扬,祥和温馨。” 偌尔曼:“以我看,整个图案,安排有序,构思巧妙,并在每个部分,以点线勾划出人物及花鸟树木细部,生动逼真,形象传神,充满生活气息。” 扎布:“这东西真是神奇,木里王一定满意,真是个好东西。因为上面净是神仙住地,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好运气?你们说,是不是?” 纪蒲泰:“只要木里王高兴,就是我们的好运气。” 偌尔曼:“不错,我们需要好运气。可,你还没有说完哩。” 扎布:“那让他继续。我还没有听懂呀?” 纪蒲泰:“这铜镜是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古人以铜作镜,用来梳妆整容。其历史可上溯到商代,到了汉代,青铜制镜进入了它的第一个高峰期。铜镜的应用日益普及,文饰体裁更加广泛,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镜,西王母镜,位至三公镜,长宜子孙镜,水波云纹镜等等。浮雕手法运用,熟练且多样化,更有鎏金,包金,漆背加彩绘人物等大型铜镜出现。”他用手指点:“你们看,这面镜子,颇有汉家风范。” 偌尔曼:“那么说,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成果,当数透光镜的制作?” 纪蒲泰:“初步研究表明,这些献世的镜子,不仅仅是尚方官工制作,也有各大城市专业手工业产品,然而‘工以落阳著名’。” 偌尔曼:“你是说,铜镜的制作,以落阳最为上乘?” 纪蒲泰:“对。” 偌尔曼:“透光镜产于何时?” 纪蒲泰:“透光镜始于西汉。唐初王度的《古镜记》有所著述。正面微凸,不仅能照人,而且当光束照在上面时,其反射出来的光束,在另一平面上会形成一定的影像。” 偌尔曼:“那我们就拿你这面镜子,当场实验,看看怎样?” 纪蒲泰:“好啊。那就试吧?” 偌尔曼当时验看,有趣的是,这影像和铜镜背面影纹相吻合,就好象从镜背透过来一样。他啧啧称奇:“这真是魔镜,工艺上乘,制作秘密我可不懂。” 扎布:“这可是照妖避邪神物。一般人岂能看懂?”他故作神秘地说。 偌尔曼笑了:“我理解了。这莫非就是传说的照妖镜,那我岂不成了妖精?不过,只要能照出我的人形就行?这反倒证明是面好镜。” 纪蒲泰:“这也就是‘透光镜’名称的由来。经过研究表明,透光镜的镜面有rou眼不易察觉的,与镜背花纹相对应的微小起伏,光程放大后,反射光射散程度不一,形成明显不同的影像,造成了透光效应。” 扎布:“这古人真行,镜造出了这样神奇的铜镜?” 纪蒲泰:“有人进一步研究证明,镜面的微小起伏是在铸造加工中形成的。在铸造时,镜背的花纹凹凸处凝固收缩,产生铸造应力,在研磨时产生压应力,造成弹性形变,当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镜面产生与镜背花纹相应的曲率,‘透光效应’就出来了。” 偌尔曼:“妙,妙,真奇妙。古人所用的神秘铸造,你不说,谁会知道。他们的制镜技术真是高超,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工匠都比不了。” 扎布拿着铜镜爱不释手。连声说:“好,好,好……这镜也只有神工才能制造得了?能送给木里王,也是他的福分了。” 偌尔曼:“中国制镜方面,还有那些高招?我想知道?” 扎布:“蒲泰,即然他说出来了,那你就解绍?” 纪蒲泰:“也好。在中国制镜史上,唐代是继汉代后的又一个高峰,制造工艺之精美,形式之繁多,纹饰之丰富,均超越前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偌尔曼:“那得看从那方面?是制造工艺,还是铸造技术,还是别的配方秘密?” 纪蒲泰:“那我就讲写实际的。铜镜是由铜锡合金铸造,唐代在铜料中增加了锡的比重,使铜料的颜色净白如银,制成的铜镜青光闪闪,镜面平滑光亮,有一种质精纯而神采飞扬的材质美。” 扎布:“那唐代的铜镜大约有多少种式样?” 纪蒲泰:“在唐代,制镜的造型也打破了传统的圆形格式,创造了各种花色镜,有宝相花镜,菱花镜,八棱镜,八弧镜,四方委角花镜,及无纽有手柄镜等。其中有的是三,五成套使用。” 偌尔曼:“唐代人比汉代人还聪明,竟制造出这么多品种?” 纪蒲泰:“历史在进步吗?人类在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