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第二节 觐木里王 (第3/6页)
承中创新吗?” 扎布:“嗳。别说那些虚的,来些实的?都还有些啥镜?让我听听?” 纪蒲泰:“若往下讲,话可长。” 扎布:“说来无妨,时间还长?” 偌尔曼:“上课上到底,别半途而费,多没思?” 纪蒲泰:“那我就再多说几句。还有一种工艺非常讲究,大小如银元的小型镜子,真可以说是便于携带的袖珍镜了。” 偌尔曼:“何以见得?” 纪蒲泰:“铜镜背面的图案布局也益见巧思,一反铜钮到边缘作同心圆层层布置的程式,多运用散点,或适合形式的章法,变得简练明快,清新流畅,布局得当,图案题裁更是多种多样。有花鸟草虫,奇禽异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人文典故,社会生活等。” 偌尔曼:“盛唐时期,文化发达,社会繁容,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当然出好东西,你说呢?” 纪蒲泰:“照你所言,唐代国际交流频繁,铜镜的图案也恰恰反应了这方面的内容。” 偌尔曼:“都哪方面?你说说,我听听?” 纪蒲泰:“如醉拂菻击鼓弄狮镜,骑士玩波斯球镜等。举不胜举,有的我也没见过,只是听说过?” 偌尔曼:“我连听说过也没有。更不用说见过?没那眼福啊。机会都错过,这都怨我没那缘分。”他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态度和作风,也促进了唐文化自身的繁容。可,我有一点不明。” 纪蒲泰:“那些不明?请说吧?看我是否知道能解释得清?” 偌尔曼:“唐代有一种螺钿镜,代表了唐代制镜工艺的最高水平?可我不知道何样的特种工艺镜?你是否能说得清?“ 纪蒲泰:“螺钿镜以其工艺精新颖,制作精湛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唐代制镜的最高发展水平。” 偌尔曼:“这从哪方面讲?为何叫螺钿镜?” 扎布:“你们说了半天,净谈些虚词理语,我也没听懂。你还是说说,铜镜是咋制作的吧?” 纪蒲泰:“那好吧。螺钿又名‘螺甸’,‘螺填’,‘螺嵌’,‘陷蚌’等,原来是髹漆工艺的装饰手段。” 偌尔曼:“这种螺钿镜我也没见。那你得说说,它是怎样制作?” 纪蒲泰:“这个好说,我在资料上见过。唐代制镜师们,把这种装饰手法移植到铜镜上来。” 偌尔曼:“那么说,他们开创了铜镜制作的一代新风?” 纪蒲泰:“可以这么说。这也是一代工匠的成功。” 扎布:“那你说说,他们是怎样做成的?” 纪蒲泰:“他们的做法是,先在铸成的铜镜背面髤漆,然后嵌入事先按图形裁切好的螺钿片,待漆干燥后再予磨平,露出钿片,最后在钿片上刻划细部,构成完美的图案。” 偌尔曼:“这种制镜的手艺,一定不简单?” 扎布:“这镜子一定好看?那快让蒲泰说说,都是些啥图案?” 纪蒲泰:“我只举例说。花鸟人物螺钿镜的装饰图案,还吸收了唐代绘话的成就。图案中表现的举盅抚琴人物,与唐代著名画家孙位《高逸图》中的人物,意境几乎相同。” 偌尔曼:“学为己用吗?” 纪蒲泰:“所以,唐代制镜的蓬勃发展,正是广泛吸收其它艺术品种成就的结果。” 扎布:“那我也说说?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他哈哈一笑:“这正是七月七过生日,赶巧了。三人的礼物凑齐了,这真是我想不到,事儿办得真好。有我前面开道,有啥礼节,你们跟着学就是了。” 话说到这里,二人稍放下心来。 看到黄昏临近,于是,他们在木里河岸建起营地,准备过夜休息。 在营地,除扎布外,探险队成员第一次对木里王国有了初步的认识。 草地上,偌尔曼到处转游,各个地方看个够,其间,他也没有别处去玩,特别是对那些割草喂牲口的妇女有兴趣。她们穿着灰黑色有须边的羊毛裙子和皮马夹,都蓄着浓密漂亮的黑发,头上缠绕着编结美丽的辫子。更令偌尔曼称奇的是,她们的辫子大都用四川的小铜钱装饰,走动起来丁当作响,显得更加妖绕动人,自有一种青春的姿态和色泽,把她们蕴藏着的青春美表现出来。偌尔曼望着她们清澈透亮的黑瞳,如梦如幻的目光,心荡神迷,叫他看着神往,几乎乱了分寸。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稳住了神。听到扎布唤他,他才回到帐篷,回过了神。 第二天早晨,他们告别了河边居住的村民,收拾好帐篷继续前进。 他们走近了一个藏民村寨,扎布向二人示意,此地已快倒木里。他交待:“在这里,无论干什么,都要随当地人的意,可不要胡行,惹出事端,就不好办。” 这是一个不足百户藏人的村庄,他们种地兼畜牧,是他们的主要经济。藏民所住一色的两层楼房,多用石头垒建,上住人,下是畜圈。寨外设有碉楼,瞭望放哨,没建寨堡。村口有些热闹,来来往往,熙熙攘攘,路过的藏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在注视着这支奇异的队伍。这是支探险队,不是商旅,所以,在他们眼里有些不入俗。更不知他们是干啥的?不做生意,为什么要前往木里?或许十多年前,有人曾见过这样类似的对伍,那是洛克带领的探险队,如今,早已是人去无踪,不知到了哪里?或许,上了年纪的人会记起此事。现在,来往的藏人,谁会晓得此事?途中,他们有的和颜悦色,有的觉得不可思意,有的倒觉有趣,因为这支队伍中,竟然有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他们一生中,几乎都没见过这种白人。有的甚至误为‘天神’下凡,藏民的‘先人’重来人间。这不过是他们胡思乱想罢啦,因为传说也对他们很有启发,这只是他们猜测,问也白搭,没人回答。 此时,扎布照顾驮队,落在后面,二人暂时走在前面。 二人问他们话不懂,他们向二人说话,二人也不明白。缠了半天,有人才替他们找到了一家藏庄歇住,为的是等一等后面的扎布,因为他一到来,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谁知,这家藏主人,非常不近人,他有些不满意,家院很宽畅的地方,通通把门锁起来,只留很窄的房间给他们开铺。还不卖给他们柴,不许用他们的水。二人找人说明情况,给他现洋,他的心里也不顺畅,也不愿意卖给他们吃的。 这家房主,不停地报怨,嘴里咕噜咕噜,发泄他不乐意的情绪,这真叫二人难以对付。因为,纪蒲泰和偌尔曼他们,不知道川藏边汉人都知道的一句谚语是:番子认话不认人,只要你能通藏语,他们就可以帮住你,有些困难便看应刃而解,不用你更多的辩解,甚至热情地招待你。 直到扎布的到来,相互呼阿罗,用当地土藏语交谈,这家人才才随了心愿,十分高兴。因为他一是语言通,二是藏族人,三又买一只羊,杀来犒劳大家,那家人心里乐开了花,对他们非常恭敬。 这时,二人才回过神来,后悔刚才怎么不用阿罗跟他们打招呼。但,就凭他们肚里的那点藏语知识,跟他们对话是远远不够的,再说,这里用的是当地藏族土语,根本无法与他们沟通,就凭他们的藏语水平,根本不行。 离开藏寨,走了一段时间,翻过了一座小山。他们大约走了四五里,遇见了一个年轻喇嘛,远远地向他们喊话:“来者,马锅头儿,可是扎布猎人?” 远远的,扎布应声答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