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第二节 觐木里王 (第4/6页)
:“正是。小长老,可是木里王使者?” 喇嘛高声回答:“真巧,我迎你们到木里。” 扎布谢道:“真好。那有劳你了。” 在他们的对面,他穿着深红色的长衫,格外耀眼,骑着一匹马,马背上铺着豹皮垫子,这是西藏特有的地毯装饰,用在马背上,有些令人惋惜。 喇嘛看见他们,立即滚鞍离镫,翻身下马,带着虔诚的恭敬,深深地向扎布鞫了一躬。扎布心知肚明,也下马回敬。 喇嘛看扎布身后的二人,从怀种掏出木里王给他们的回信。然后用藏语对扎布说明来意。扎布点头示意,已经明白意思。然后,回头向二人翻译了喇嘛的言语,意思是代表木里王向他们——两个木里王尊贵的客人,表示致意,热烈欢迎。当然,扎布也在其列,因为他已是老熟人,无须再繁复礼节,带着贵客来就成,同样也表示欢迎。 喇嘛带领着他们回头上路,在崎岖的山路上赶往木里,路上,很多祈祷者只顾用身体丈量土地,磕长头,虔诚地朝拜,和他们无话可说,檫肩而过。据喇嘛说,祈祷者一路不停地磕头,不但是为了朝圣,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那就是祈求佛祖保佑,让他们躲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因为藏东南是泥石流的多发区。林芝至拉萨路段,泥石流多发生在泥洋河沿岸,其中尤以工布江达西面的唐不朗沟最为严重。藏东南的泥石流是严重的,泥石流的诱因很多。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使藏东南的地质活动十分剧烈。一般人没见过,只是听说,不知厉害。泥石流的破坏具有毁灭性,有的泥石流龙头竟高达几十米,泥石流形似一条黑色的巨大泥龙,十分无情,裹着沿河冲下来的高大树木,巨大岩石,奔腾下泄,势不可挡。有些直经一二十米的巨石,夹杂在汹涌的泥石流中,就似漂浮在水面上的水球,任那泥龙摆弄横行,它也是西藏主要的山地灾害。这一伙人是从四川阿坝出发,边磕头边奔向西藏喇萨,他们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引起了纪蒲泰和偌尔曼的极大关注,他俩忙查看地图。 通过资料,他们发现:西藏的泥石流地区主要位于岡弟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昌都沿线以南,西至阿里西南边境,东至金沙江以西地区。从西藏西北部往东南方向,泥石流水平分布依次为:高原暴雨型——冰湖溃决型——冰川积雪消融型——雨水型;由高山地带到河谷,垂直分布依次是:冰湖溃决型——冰川积雪消融型——暴雨型——持续阴雨型。这些山地灾害的险情,给他们敲起了警钟,引起了他们高度的关注和警惕。 所以,一路他俩默默无语。 最后,他们随同喇嘛,来到木里城。他们的到来,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大概是木里王的特意安排,才有这样的欢迎场面。 这让他们感到十分荣幸,心里高兴。 他们一进入这个喇嘛王国的大门,大门两侧的两排喇嘛,见到他们到来,便深深地鞫躬,恭敬地表示欢迎。这种特殊的荣誉过程,就象是欢迎凯旋而归的英雄。 木里沿街过往的藏民,见喇嘛们这样欢迎这支队伍,便纷纷效应,也弯腰鞫躬,表示对他们的尊重。有胆小未出门者,隔着门缝看,以睹这帮人的风采。 他们被安顿下来以后,等待木里王的诏见。 在剩余时间,偌尔曼暂无事可干。便独自一人,沿着城墙转看。在木里城门外的小房子处,他碰见了那个喇嘛,问他什么时候方便会见喇嘛王?因为喇嘛王有过会见外国人的经历,这次,他也也很想见一下,他这个陌生的法国人,听一听他能带来什么世外新闻。 偌尔曼也不客气,他十分愿意。于是,他请这个喇嘛将他的诚挚问候,传达给他的陛下,自己连同队友期待着木里王的诏见。他还表示,他们随时都可以觐见喇嘛王。因为他得换下这旅行装,换上礼服才能会见喇嘛王,以表明他对喇嘛王的尊敬。喇嘛一听,兴冲冲地回王宫去了。 据未下结论的考证,木里的统治者,具有满族血统。他们的祖先,因为对清廷的勇敢和忠诚,很得皇族的赏识。1723年清朝皇帝庸正继位后,便封他的的祖先为此地的王,王位世世代代继承下去。 按照洛克的说法,木里王统治着一块方圆9000平方英里的地域,比马萨诸塞州略大,但只有两万两千名诚实谦卑的人民。当然,这也是他一家之词,数字未必可靠,只有详细调查统计,才能知道。 木里王的管辖之地,大部分领土都位于山区,因此,木里几乎没有什么可耕田地,只有沿理塘河,以及巨大的山脉的山脚下,有一片可耕的田地,供木里人生产粮食。可,这对木里人来说,食用几乎是不够的,还需对外交易,易物换物,获取粮食,以弥不足。 木里既是首府,也是喇嘛寺院。虽说木里是首府,但这里的喇嘛寺庙,其实只有房屋三百余间。这就是木里********的统治政权。喇嘛寺庙居住着七百多个喇嘛,维系着宗教和政权。而其他村民则散居在木里以外的山脚下,归他们统一管辖。 这里的村民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衣食无着落,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没法混,而且还十分惧帕喇嘛王和其他的喇嘛。 在喇嘛王的管辖地,除了木里,他还有十八个附属寺院,三个大规模的和十几个小规模的寺庙。 仅次于木里喇嘛庙,第二个重要的寺庙,是木里以北二十余里的洼庆喇嘛庙,居住了近三百个喇嘛。仅次于洼庆喇嘛庙的第三大喇嘛庙是,木里东南方三十多里的古洛喇嘛庙,居住这三百多个喇嘛。 按照清廷制度的规矩,木里王和他的政府,总是在这三个寺庙轮流居住。每一个地方住一年,而且规律一样:木里,洼庆,古洛,循环着。 木里的喇嘛信奉的是,与西藏喇嘛一样的****。他们的披风总是红色的。****的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在庆典和宗教仪式上所戴的帽子。对于木里人来说,一个家庭,一般有两三个男性成为喇嘛,这不算啥。当一个家庭只有3兄弟的时候,其中两个当了喇嘛,剩下的那一个,一般都会娶几个妻子,以弥缺失,并以此来传宗接代。 据说,喇嘛王位是世袭的,太子殿下一般都是从死亡的喇嘛王的兄弟,或侄儿中选出。拥有统治地位的喇嘛被称作王,统管木里地区,虽然他被赋予所有的职权,但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权力限制于民事和审判范围内。再说,权力仅次于喇嘛王的人,也许除了木里活佛以外,就是主管财政的大喇嘛。木里人,一但和外族发生矛盾,喇嘛王会负责和木里西南百十公里汉族地区的,盐源县官吏和以东一百多公里的宁源府(即现西昌)的官吏进行交涉。众人有所不知,木里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方。因为理塘河蕴藏有金子,与外地交易,收入颇丰,给喇嘛的寺庙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在喇嘛王管理木里期间,他给予4个大喇嘛很高的特权,只有在他们的允许下,下面的臣民才能够采掘,和淘洗理塘河蕴藏的金矿资源。 除喇嘛外,剩下的青壮年基本上都要服兵役,这是祖制规矩。木里的历来习惯,军队几乎每年都要和周边的一些部落作战,保卫本地区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以防止资源被掠夺到外边。这样既保证了财政收入,又保证了这个‘小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得到确实的消息,三人都按奈不住心里的喜气。木里王收下三件献给他的礼物,满心欢喜,准备接见他们。 照偌尔曼的建意,扎布特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