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青帝孙仲谋_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义为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义为本 (第2/2页)

善。世人皆有向善之心,就如同英雄爱美人,世人爱华服美食一般,皆是人之本性。只是爱之甚过,是为贪。求之不得而生怒,是为嗔。此乃人性之恶,也是人的本性。是以孔子兴礼,以约束恶的一面,把礼最为君子的最低要求。同时又提倡仁义,以仁义作为君子的一生追求。那何为君子呢,从字面理解,是君主之子,即一国储君的意思。那何又为一国君主呢,即三皇五帝那样的标准,是天下间强者,非以武力压人,乃是德才并用,威德服人的盖世强者。君为一,左为文,尚用吉。右为武,尚作凶。吉凶并作,是为一始,圣人之用。”

    说到这儿,孙权叹息一声,道:“只是孤非是圣人,孤现在也只是在那孜孜以求的求道路中。所以孤不能以圣人的要求来约束孤的贵族,也不能以圣人的要求来约束孤的官员们,更不能以圣人的要求来约束黎民百姓。孤现在所求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求道者。”

    孙权的话语低沉而略显悲壮,如同是一个面对惨淡现实、淋漓鲜血的勇士,勇敢的面对一切,低沉却又雄心益壮。他有一颗勇者的心,仿佛是天命注定的强者,一生中注定要登临绝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孙权低沉而悲壮的语调,澎湃而热血的雄心,感染了张昭、周瑜这一文一武,二人深深拜服,张昭开口道:“君有此心,臣为下属,安敢不从。愿为君之驭手,为君驾车而行。”

    周瑜亦是拜服道:“臣亦从之,愿披坚执锐,为君之车右,虽死不辞。”

    孙权心知张昭、周瑜皆是忠义有礼之人,自己若是先以荣辱示之,再袒露心迹,以仁义之德动之,其必从之。只要自己说服了他们,那么这一盘棋就彻底走活,而他的大业则可期。

    他孙权算天算地,理智得让他自己都心中都有些发寒。此时此刻,他本以为自己还会是一个冷静的人,因为他有着钢铁一样冰冷而坚强的内心,些许热血不过是冷静之余的发泄,他认为这个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打动他,哪怕是他口中的仁义也不行。它们只不过是自己强者之路上的垫脚石,是自己手中披荆斩棘额的利器。但他最终没想到的是,他终究还是一个人。他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想到结尾。仁与义的力量,无形无质,不可度量,它们没有温度,却比世间所有的火焰都要高温,是以孙权的心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化,连他自己也无所察觉。不知怎地,钢铁打造的内心开始融化,带着浓烈的热情,在心中澎湃起伏,泪花迷糊了双眼,他竟然被自己给感动了,或者说是被自己手中的利器给感动了。此刻,孙权才知道,原来他的心还是热的。

    孙权心中无奈的叹了口气,心道:跳出圈外,以道的眼光,冷静的看待仁义,看待世界,仁义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运行规律。身处仁义之中,从仁义出发,以善的眼光端详世界,世界与我同在。到底哪种方法更好,那种方法更坏,又有谁能分得清呢。就如同苹果,出世的人把玩它,看到了它的魅力;入世的人亟不可待的咬了一口,品尝到了它的甘美。

    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执着,过分的执着,未尝不是一种执迷不悟,一种是非不分。

    且如白云悠悠,清风徐徐归乡去。

    孙权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心如电转,得到一种莫名的升华。也是从这一刻起,他开始真正的接纳张昭和周瑜,把他们作为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张昭、周瑜话音刚落没多久,孙权就上前将他们搀扶而起。待他们各自站定,孙权却忽然向张昭深深一拜。

    这一下来得太过突然,张昭不及侧身避过,一时不知所措。稍后回过神来,急忙慌忙上前搀扶,道:“大王,尊卑有别,如此大礼,你让老臣怎生受得起!”

    孙权却道:“此次非论名爵,乃是为致歉,亦是为敬先生之德。孤先前不明事理,以划分疆域,擅改大汉制度之事烦扰先生,以至于让先生清名不保,毁誉参半。此次,先生不计前嫌,愿共襄大业,孤铭感五内,无以为报,只能拜求先生原谅。”

    张昭感动万分,心中那仅有的一点芥蒂,如温暖阳光下坚冰,涣然冰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