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青帝孙仲谋_第一百二十章 自强之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章 自强之要 (第2/2页)

倒持,权柄cao之于臣下之手。故赏罚者,最上之法,乃是依礼循法而行。若如此,礼当为善礼,法当为善法,若礼法为恶,不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又如何能够真正的治国。”

    孙权嘴角露出一道弧线,心中不由的自得,看来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张昭已经占到君主的一方,依据自己过往的经历,提出相应的驭下策略。义利面前,就是张昭这样以春秋大义为立身根本的人,也无法抵挡其诱惑。遂抚掌笑,道:“子布之言精辟,当今治世一道,首在兴礼法,修政治,自强不息。自身若强大,则可量入为出,度敌之得道失道与否,算天时地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如此,虽得天下之大利,却不受天下之大害。”

    说完,孙权带着鼓励的眼神看向周瑜,希望他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解答,从而集思广益,把新立的唐国建得更强大。

    周瑜也不负孙权所望,道:“我不善文道,但身为武臣,却也知道一只军队的强大与否,是从政治、天时、地利、将领、编制、制度、后勤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的。其中政治、天时、地利、后勤都是外在的因素,将领、编制、制度才是内在的因素。一叶知秋,由军队推及到国家,影响国家这个组织强大的自身因素,关键的几个因素,就有官员自身的素质,国家的结构编制,以及约束官员的纪律制度,和普通百姓的法律。今我唐国,行内阁制,其编制远甚于魏齐,此已有一胜。如今宜以智信仁勇严为最高标准,逐级筛选,最终让高层官员达到这样的标准,又以赏罚相济,最终达到提高官员素质的目的。再以礼为标准,因时而变,订立制度,严明纪律。若其能行,则有三胜。其后政治修明,则国强民富,后勤自足,此又是一胜。若能有此四胜,则可立于不败之地。其时若能窥敌虚实,又有精兵强将在手,则未战而胜负分矣。”

    孙权大喜,没想到张昭、周瑜二人见解如此了得,让他对如何治理天下霍然开朗。之前的孙权,就好比遇到了难题的学生,只有大致的解决思路,却没想到要用何定理。如今被张昭、周瑜这一文一武相互一提点,顿时思路打开。

    孙权抚掌,连拍三下,口中喝彩道:“好,好,好!听公等一席话,真是甚读十年书。其国如人,有圣、贤、愚等之分,当有其意识形态,非善性不可至强,必以求仁义之本,用道之变化,披荆斩棘克敌制胜,达于世间之利,而人不非之。其若克敌,奇正相合,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是以,作为国家这个组织的直接构成者所有者,贵族当以国本为自身之本,以仁义为毕生追求与信仰,自孤以下,皆当如此。另一方面,又因时制礼定法,严明纪律,从而制恶。如此,善恶相济,正道自生。”

    被孙权这么赞赏,张昭也是十分开心,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体会到,政治抱负也能让人快乐,而不是如从前一样不能实现时,独自一人郁郁苦闷。此时的他,就好像一头棕熊,贪图蜂蜜的甜美,被马蜂蜇得满头是包,抱头乱窜,几番受罪,现在终于可以安心品尝蜂蜜的甜蜜了。

    虽然张昭心中快乐的无以复加,却还是没有得意忘形,谦虚道:“这都是先贤的故智,我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周瑜亦是儒雅一笑的点了点头,孙权不由感慨万千,先人的智慧真是无法揣测,我们今日能够看到这些,不过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孙权见二人谦虚,乃道:“今方略已有,尚还缺志同道合之人,及具体行动方针。孤思及今礼法已定,虽是粗陋,却可推行。只是人心纷纷纭纭,不可揣测,孤不知谁仁谁义,故只能以礼为底线,以政治功绩为衡量标准,仁义作为意识形态推行,礼作为仁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与最低要求。今后,凡不曾触及唐礼唐法,且推行礼法有功,治理地方有功,爵位在伯爵及伯爵以上的贵族,可在保留原先爵位的基础上,得与爵位相当的封国。即公爵当有一郡土地的封国,有人口七十二万;侯爵当有一县土地的封国,有人口十二万,伯爵当有一邑土地封国,有人口二万。其封国若人口不足,皆由宗主国逐年给之,政治军事自主,外交从宗主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