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帝刘备_第七十一章 马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章 马邑 (第1/2页)

    春风吹拂,暖日高悬,又是一年春耕的日子。白登山上,刘备全身甲胄,手按长剑,火红战袍于身后随风上下翻滚。身后四五步处,黄忠典韦田丰三人相陪,王横赵亮又在一侧。

    刘备目光炯炯,直视前方,半晌后,幽幽道:“大同,是好个地方!高帝在此被围,七十余载后,孝武皇帝穷毕生之力,北逐匈奴于漠外,彻底解决了匈奴之危,打出了我大汉赫赫威名,壮哉!”

    田丰也是激动不已:“是啊,其它且不说,我孝武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诸人,皆曾在此留下足迹。追忆前人旧事,尤觉英魂仍在!”

    刘备缓缓吟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边关之患,由来已久。自光武帝中兴,定都洛阳以来,边患愈演愈烈。到如今,西羌,鲜卑,乌桓,匈奴,各部皆蠢蠢欲动。哼,什么时候,我大汉变得如此好欺负了?

    尤其西羌与鲜卑,哼,为祸甚烈,频频袭扰我边地,幽,并,凉,冀四州防不胜防。是故段颖,张奂,董卓等,皆以边事而崛起。大小数百战,贼势虽弱,然我大汉亦耗费钱粮无数,国力疲惫。

    山东承平日久,而关西久受战乱,人皆习战,桀骜不驯,是以西凉雄兵甲于天下,却不尊朝庭号令。国纪崩坏如此。

    直至如今,天下混乱动荡,皆因董卓领兵入洛京也。兵者,凶器也,用好了,平定天下造福万民,用坏了,大厦倾覆于一念之间。”

    刘备回头对诸人笑了一笑:“我生于幽燕,自幼知外族之祸,是故我最早之志,便是统兵平定四夷,使我大汉四海无事,万邦来朝,想想那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只可惜,世事无常,转眼间,偌大个大汉,便是如今这摇摇欲坠,几近崩离之局面,令人好不心痛。

    现如今刘备自不量力,欲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再造大汉之辉煌。转眼间,十几年过去啦,诸位,我还能成功么?”

    这最后饱含感情的一问,似在问身后诸人,又似在问自己。说完之后,刘备便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之中。

    这完全是刘备深入肺腑之言。若说他早先想当皇帝,没错,他一直到现在也想当皇帝。但他偏偏又是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他前世与今生,一直以汉人的身份血统而自豪。如今回到大汉,却发现这古老帝国,已是风雨飘摇。

    原来他还窃喜,自以为能凭超越千年的眼光见识,在这里搅得风声水起。刚开始的先知先觉,确实让他得了不少好处。可是,随着位高权重,随着眼光的开阔,他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原来看不到的地方。

    原来,大汉的子民过得是如此辛苦;原来,这个帝国有如此多的不合理的地方;原来,并不是穿越了,他便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他一步一步的小心谨慎的走到如今,慢慢的吸收着一切他应该知道的知识。可是,他还是觉得好累好累。治理一地累,收服人才累,拉拢人心累,为扩张地盘累,为汉人命运呕心沥血累。。。。。。

    身后诸人皆是被刘备之语所深深感动,刘备所言,正击中他们的心灵软肋。身为大汉之子民,谁不想自己的国家社会安稳,繁荣昌盛?而他们生在这个年代,亲眼目睹了诸多变乱,眼睁睁的看着大汉帝国由盛而衰,由衰而乱。是以,黄忠典韦与田丰选择追随刘备,王横选择一心治理大同,而赵亮一家,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这个国家默默付出。他们,与刘备一样,都是希望大汉强盛的。这一刻,不分爵位高低,身份贵贱,他们的心,是如此的贴近。

    田丰上前一步,颤声道:“主公!”张着嘴欲说些什么,却又没说出来。刘备摆摆手,嘴角扯出一缕微笑:“好了,元皓,我也是一时感慨而已。刘备不是那气馁之人,放心罢!”

    而后又与王横道:“克定,明日大军开拨,大同便辛苦你了。那寻找煤矿之事,便拜托了。”

    王横郑重道:“大人请宽心,那谓之煤的物事,下官一定替大人给找出来!”原来前日宴会后,刘备便把王横留了下来,先是嘱咐了王横好生治理大同,然后又告诉王横,让王横在大同附近,替他寻找煤矿。要知道,大同在后世,可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煤都。储量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号的。虽然刘备不知道********具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