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看见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贴 嘿嘿 (第3/5页)
所在春秋时,姓氏未合一,根本无“姓X氏”之称。且以姓氏合一之俗,对孔子这样贵族王公之后,有姓有氏之人,也不能说“姓X氏”,而应记“以X为姓,X氏”。但孔子的姓,无记载,“子”姓是后来考证的,不过也不重要,因为他那个时代男子根本不称姓,只要中国人都知道他不姓“孔”就可以了。 是不是很复杂?源见:《孔子家语》卷三十九《本姓解》:“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第三个,屈原,不索姓屈,而是以屈为氏,称氏。屈原的姓,是生僻字,芈,音mi。有网友说屈原根本无姓,实际上不确。因为先秦人都是有姓的,只不过不用来称男子罢了。 四、姓氏合一。 主要功劳还是赵政始皇帝。灭六国后,六国贵族大都被斗翻了,用以别贵贱的氏就失去了原来的意思。而穷人们一看,呦,这不索原来的战国四大才子吗?他原来的氏很吊,我也用用。就这么氏就并姓一道了,氏再不是什么尊贵的标记鸟。见《通志.氏族略序》:“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例如《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即先祖)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这里的以马为氏,实际上已经是以马为姓。(这么说来,伏波将军之后,西凉锦马超,差点叫赵超?) 要说明的一点是,姓氏合一,是一个历史地位十分重要的称谓发展阶段,这与秦的一统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自然而然的,对当时的文人来说,先秦的很多史实,就需要重新考据,而非想当然地记“姓X氏”。司马迁以汉代的语言习惯写的“姓X氏”等称呼先秦人物,后代多有计较,这就需要分辨,《史记》固然伟大,但其局限和瑕疵仍旧是存在的。 而对某网友说到秦始皇的“嬴”、“赵”分别为本姓、封姓一解,纠正一下:对秦始皇,无本姓“嬴”之说,历来没有任何典籍这样记载。而“封姓”,古代更无此一词,只有“以封为姓”,即以封地作为来源取姓,取的姓也不一定与封地相同。秦始皇得以赵为氏,实际上是因为他做过质子,出生在赵,而不是“以封为姓”。 五、有关姓氏的一些小P事: 姓有多少?至今无法统计,百家姓连实际姓氏数目的零头都不到。就在写介个的时候,还认识了一位“日先生”。。。这姓 赐姓: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皇帝赐姓以显示恩宠,如郑成功就被赐姓朱,叫“国姓爷”,但赐的姓也不一定索好的。有些皇帝讨厌人,会改个很新潮的姓氏给乱臣,例如,梁元帝下令将反叛的萧纪的后代改姓“饕餮”(很难想象萧蔷被叫做饕餮蔷。。。) 复姓省单姓:可能你身边的人就可以这么寻祖的哦。宋代《梁豁漫志》(第二字是别字)卷三《氏族》中说:“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司马则曰马,诸葛则曰葛,欧阳则曰欧,夏侯则曰侯。。。” 孩子跟谁姓?在古代,有时低贱之人为了上位,不惜选择更高贵的母亲的姓氏为姓,这在许多公主的后代中多见。而汉初名人夏侯婴的后代是比较离谱的。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娶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的母亲姓孙(有时平阳公主也被叫做孙公主),夏侯颇的子孙“更为孙氏”(见《汉书.夏侯婴传》)。可怜一代英雄夏侯婴,子孙居然跟着外婆姓。。。 六、名 《庄子》中说:“名者实之宾也”,即“名”为“实”所生,我们今天说的成语“有名无实”就索此意。《说文》对“名”字的解释更加实在:“名,从口夕,夕这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即:名是用来叫的。 名的源来:最先是“公名”,即神农氏、有巢氏之类,是表示一个或许多部落的共用名字(神农决非个人,这是争议日间缩小的一个学术问题)这个时候名多用来表示某个专业技术过硬的集体氏族(神农务农,有巢搞房产,燧人做餐饮),到了尧、舜、禹,就渐渐有了个体化的名。(例如《说文》称“尧,高也”、“舜,大也”,尧、舜实际上就是高大伟岸的尊称,那个时候的马屁,好古雅。) 讲到名(实际上就已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名字),就有些笑谈: 成吉思汗有位将军,名字叫“鸭儿看” 金代有位功臣,叫“李咬住”(寒,幸好不叫李**住) 金代还有很多强人的名字很强大,但不很好。读《金史》,你会看到:完颜猪、于猪粪,《辽史》中还有王驴粪。是否当时牲畜及其粪便对游牧族太过重要? 《列子.汤问篇》有个叫“魏黑卵”的。卫宣公有个臣子叫司马狗,《元史》中还有叫郭狗狗的,以孝闻名;将军石抹狗狗,战功卓著。 上述这些丑名、恶名,除少数名字为音译,大多数都是一个原因:取贱名字好养活。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二狗之类的名字,就索介个习俗。 还有个强人,不知道前段时间的《汉武大帝》里出过场没有。武帝的陈皇后,母亲是汉文帝之女,名字叫“刘嫖”。这就不是皇帝取贱名字好养活了,皇帝不稀那几碗粥米滴。只是因为嫖字的yin亵含义,是从明朝才开始。(就象哥哥介个词,第一看电视《水浒传》都不觉得什么,现在再看,总觉得李逵叫宋江“哥哥”的时候十分YD。。。) 几个冷死人的冷僻姓, 一是姓,而壹又是另外一个姓。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姓,天、地、日、月、星是姓,笔墨纸砚是姓,琴棋书画是姓,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也都索姓。而“姓”、“氏”两个字也是姓(“查房!姓名?”“姓。。。姓‘姓明’。。。”“老子问你姓名!”“就就索姓姓,名字是‘姓明’”“你TM装蒜是不是?”“不是不是,就是姓,姓是我的姓。。。明是我的名。。。”“干!拖出去踢JJ!踢到说为止!”) 比较特别的数字姓:后汉有兖州刺史叫“第五伦”,第五是姓。乾隆朝有个进士姓七十一,著有《西域闻见录》。 有些字作姓时,读音变化之大,令人瞠目: 虎字做姓时,念“猫”; 种字做姓时,念“虫”; 炔字做姓时,念“贵”; 缪字做姓时,念“庙”; 儿字做姓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