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3、4 (第2/4页)
因此专捡黑暗的角落走。 最该怪的当数副主任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眼力,当时的他或许跟我出于同样的目的正与自己的妻子漫步着,见我们过来,忙舍了妻子赶过来与我们寒暄,其时我正因浮上来的龌龊而心里发着狠,他的突然出现竟让我感到了被扒光了的狼狈,继而便生了隐隐的不满,尽管我同样热情地与之招呼着。 他是个憨厚的人,之所以做了八年副主任而没有扶正,关键原因便在于他不善察言观色,只要他看中了的人便永远紧紧跟随,从不去计论对方的起落,而对于其他的人却总是一副万事不求人你奈我何的神态。他能够如此热情地接近我,必是受了名师的指教,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 更不该的是他在跟我热情地略作寒暄之后,立即口齿伶俐地转向了阿凤,开口便叫“阿姨”,末了还要追上一句“阿姨好年轻啊”,他自然清楚枕边风的作用。 “阿姨”本是我们县“官”场见了首长夫人便自降一辈的通常的尊称,其实,我们之间的年龄差不了多少,他叫一声“嫂子”原也不足为怪,可他却偏非要这么叫。 岂不知黑皮肤的女人最忌惮别人提及她的年龄甚至与年龄相关的一切,便问,阿姨?我有那么老吗?你看我能有多大呢? 老老实实地答,实在不好说,不过,阿姨不显老,至多有四十二三的年纪吧。 其时阿凤的年龄还不到四十岁,她必定在心里恶狠狠地骂着“神经病”,因为她此后经常在我的面前提及副主任的神经病表现。开始的时候,我对阿凤的表现甚为反感,因为反感甚至连他让我产生的不满也得到了谅解,但经不住她持久不断地唠叨,渐渐地竟发现副主任当真带有那么点儿神经质。 结果是在书记征求我意见时,我莫名其妙地说了句“该同志不够成熟,最好再观察一段时间”,就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登时让他的精心cao作化作了泡影,但他不明就里仍一如既往地接近我亲近我。 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幸亏龙终究是龙,是金子总会闪光,一年后,可能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如愿以偿地做了县直属局的一把手,我才从愧疚解脱了出来,却毕竟耽搁了他一年的时间,要知道“官”的一年与普通百姓的一年是绝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其次便要精心设计过程。既称得上宴会,便容不得有半点马虎,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是必需的也是必不可缺少的,这将因关乎宴会的质量而直接影响宴会目的的实现。 一是搜集被邀者的个人信息。“官”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封闭的,要掌握足够的信息往往较为困难,必须注重讲究方式方法,通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向人了解;一是通过对被邀者在公开场合的譬如吸烟等姿势的分析研究加以了解。话是可以伪装的,只要想伪装尽可以言不由衷,但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姿势或习惯却是不可以伪装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才最真实。所以,这两种方法常常需要配合使用。 后一种主要依靠个人的素质不便细说,在这里不妨通过逐一关注被邀者的同事、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熟人、领导、家人等五类人来了解“向人了解”的方法。 在“官”场,只有达到同一个层级的人才能称得上同事,否则便永远只能是上下级关系而不可逾越。同事之间的关系最难处,真正的政治家从不跟自己的同事交朋友,不少人的前程便断送在了同事的手里:同事之间往往因为存有共同角逐的利益而相互戒备攻讦,经常反复地暗暗地不放过任一细节的观察和研究,让同事间对彼此的优缺点了如指掌,但讲出来的却常常是对方远不如己的缺点。只要把这些缺点反过来研究,便不难被邀者足够的客观信息。所以,邀约的委托人绝不可以是邀约者现在的同事,否则常常适得其反。 司机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对被邀者的信息掌握远不如同事全面,却常常熟知某些细节,而且其位置甚为重要,千万不敢胡乱应付:我刚到那个偏远小镇做书记时,由于当时全县的用电负荷过大,小镇上经常停电,我便凭着与电业局长的私交经常打电话要电。 “******”的屁股摸不得,时间长了,电业局长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无法接通,只好打司机的电话,后来司机的电话也无法接通了,办公室的电话更是长期无人接。 我知道该意思意思了,便东拼西凑地带了点儿山货前去打点关系,岂料未及进门便被门卫拦住了,我不得不亮明了自己的身份。你想门卫会怎么说?不就是那个穷得要死的破镇吗?有什么了不起,没有预约,爱谁爱谁爱谁谁,也甭想进。 迫于无奈,我只好把朋友送的两条好烟顺势给了他,那张庄重严肃得根本无法通融的脸立即变得笑颜如花,自是热情地放进了。更让我意外的是在离开时,他竟然把头自玻璃窗户里探出来拦住了我,说,今后缺电不用找别人,只管往我这里打电话。 一个门卫?对于他的话我自是半信半疑。回到小镇时,恰恰刚停电,遍打电话不通的情况下,我试着拨了他再三叮嘱一定要打的号码,一打就通,随着一个“又断电了吧?稍等”的爽快声音,电居然通了。 之后逢有停电,我便主动给他打电话,自然也忘不了经常去看他——他最容易找到调度。在那个“电”尚紧缺的年代,我那个偏远的小镇却能够经常保持着用电畅通,而且省去了不少应酬和应酬的费用。一些发达镇的书记难免要怀疑我与电业局长是死党,面对这样的诘问,我只笑而不答,自享其乐,愈是加重了那帮书记的疑惑,岂不知…… 关于后三类人:熟人总是因某段时间的相处而相熟,人的基本性格虽不会改变,但毕竟是发展变化的。熟人的把握虽然是准确的,却具有阶段性,是不全面的。因为人的交往所形成的印象总不如朝夕相处那样深刻,浮浅的印象常常被深刻的印象所冲击所取代。领导的把握虽然具有全面性,但往往理性太强,容易掺杂个人感情,而且被邀者的领导必然具有更大的接触难度。至于家人的把握,自然是最全面最详尽的,但家人由于过分关爱,容易产生无原则的偏袒倾向,最全面最详尽的信息往往太多夸张不实之言;据自身经验,被邀者常有在家人面前故意掩饰之嫌,本与家人接触又少,因此家人又往往是对被邀者知之最少的一类。 由此看来,五类信息各有利弊,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全部的五类人来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信息的搜集不可能是封闭的互不联系的,而是一个以最初信息为基础随着信息量的增加需要经过大脑紧张加工逐步累积最终形成观念的过程。因此,最初信息的采集是至关重要的,对待一个初次被邀者,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便是选择委托人,难便难在首次又无可靠的委托人。这种情况下,不妨多涉猎一些他公开场合露面的信息和谣传,千万别不信谣传,现代社会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谣传往往是真实的,可能的事情实际上就是马上能够实现的事情。 这就要求宴会启动者首先要具备采集信息的素质和能力,如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趁早不要到场上去混,以免碰个头破血流。信息搜集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反应与应变能力,尤其在向上述五类人采集信息时,或单刀直入或因“宴会”的启动而宴会,必须适人适时适地进行,这是除了我们介绍的方法之外的能够保证信息准确完整的方法的最有效途径和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结合已有信息确定参与人员以及因人而异地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