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王_石敬岩传(转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石敬岩传(转帖) (第2/6页)

位杰出的古代武术家的尊崇和纪念。

    二

    石敬岩,名电,江苏常熟人,曾侨居长洲之彩云里。生年不详。死于明祟祯八年(1635),此时年约六十开外。据此上推,生年约当隆庆、万历之际。石敬岩死时的年龄有两说,陆桴亭说“年已七十余”,吴殳说“年六十外”。二人虽然都曾追随敬岩习武,但我以为吴殳的说法更切实际,故从吴说。

    石敬岩的出身也有不同说法。钱谦益(牧斋)曾写过一篇表彰敬岩死节的文章,叫《石义士哀辞并序》,说石敬岩出身于“丐户”。所谓丐户,是起源于元代的一种最受歧视的城镇贫民户,相当于贱民。丐籍世代相传,入清后犹存,尤以让由常熟,昭文二县为多,直到清雍正八年(1730)才被彻底免籍。所以钱氏《哀辞》一起笔就写到:“所谓丐户者,吴人至今犹贱之,里巷伍陌,莫与之接席而坐。”敬岩出身丐卢的说法,亦见于明遗民屈大均(翁山)的《四朝成仁录》卷12《石电传》,及查继佐的《罪惟录》列传卷12《石电传》,但二书都可能是沿用了钱谦益的说法。钱氏《哀辞》言之凿凿,似有所据,但曾经学艺于敬岩的吴殳、陆桴亭都不取此说,而且陆桴亭曾加辩驳。我也以为钱说颇多疑点,不可据信。首先,钱氏《哀辞》起笔就写丐户之贱,再引出他与敬岩的交往,颇令人感觉钱氏有自标超群脱俗之嫌。钱氏有倜傥绝俗的一面,又确有重名轻义的短处,这是历来所公认的。所以,写敬岩身份之低贱,也就悄然抬高了自己。当然,丐户之说,也不会是钱的杜撰,可能来自于传闻,钱氏未加考究便诉诸笔墨,而且又大大谊染了一番。

    其次,与敬岩有过两年师徒关系的陆桴亭在其《文集》《石敬岩传》里纠正过钱氏的说法。他说:“公(敬岩)……为元大臣,国初抑之为贫户。太史(牧斋)谓元时丐者误也,以为陆氏之说可信。第一,据钱、陆、吴三人共言,敬岩曾于万历中从都清道陈监军征讨二江苗民起义,以功受职为都司参将。后来曾在真定巡抚韩晶宇府中学练枪法。钱氏说他“有善枪者,典衣裹粮,不远数百里,尽其技而后已。”又说:“所至尽结其豪杰,诸无赖恶子具牛酒,持白金愿**。石君掉头去之,唯恐不速也。”这些经历和气度,绝不像一个籍在丐户的人。第二,终身奉敬岩为宗师的吴殳,乃是一个才具特异又毫无道学家气息的诗人和学者,作为系统接受并汲汲发扬敬岩武艺的人,我以为他对敬岩的记述最称翔实,然则吴殳没有提到敬岩是丐户。假如敬岩确实出身丐户,吴殳会无所讳言的,我相信这一点。第二,清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28“人物”有《石电传》,该传也不言敬岩是丐户出身。

    敬岩租上是“元朝大臣”的说法很可能出自敬岩本人。我以为敬岩有可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的后裔。元朝灭亡后,蒙古人、色目人在明初的压制政策下大大衰落了,特别是散居江南者,往往变易姓氏以掩蔽族属,不少当年的世胄人物、军户子弟都走上靠武技谋生的道路,有些凭军功而再度崛起,有些则沦为社会上的武术职业者,其身份自然比较低下。如明代有名的“沙家竿子、马家枪”之类,大抵皆属此类人物。很有可能石敬岩就出身于一个元代有地位、入明后衰败了的世代武艺之家。因其贫困,故有丐户之说。他“长身赤髯”的状貌也多少透露出“非我族类”的消息。

    根据现在所看到的资料。石敬岩的经历略可考见者有以下几点:

    万历年间,常熟发生“盐盗”薛四彭等人引起的动乱,县令耿橘招募勇土将薛四彭击毙,石敬岩是应募的勇士之一。陆桴亭说:“应募之日,耿公畜之署中,自教以击剑之术。”所以敬岩的剑法实为耿橘所授。而吴殳说:“敬岩自少时受双刀法于本县令君耿橘,少不如教,为靴尖所蹙者不可胜记,日后出塞征苗,只以双刀临阵。”

    耿橘,宁廷怀,号兰阳,河北献县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登进士.初任尉氏县,后调常熟县。为官清正,政声很高。后升为监察御史。耿橘是著名理学家,曾主讲并虞山书院,又精通武艺,在明代理学家中的确是不多见的文武通才。敬岩的武艺曾受教于耿橘,亦见起点之高,进一步证明“丐户”之说不可信。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敬岩曾随都清道陈监军征两江苗民。“公被重铠先登,挥三尺铁入万众中,遂破同安诸寨,以功至都司参将。”这是陆桴亭所言。钱谦益则说:“万历中,应都清道陈监军募,督兵攻同车诸寨,功多,当得官,谢归。监军没,来依余。醉后辄鼓腹笑口:石电非轻为人醉饱也。”

    敬岩从征苗民一事,尚待考诸史籍。陆桴亭为敬岩作传在钱谦益作《哀辞》之后,凡与钱氏牾处.都有纠正钱说的意思。但他说敬岩积功至都司参将,好像也不大靠得住。敬岩在陈监军死后投依牧斋,看上大很像是陈监军的私从,是随军教师一类身份。明代军中确有这种人,俞大猷、戚继光等军中就多有武技教师。这类人大多来自民间,不是职业军人,也没有什么明确军职,军主可能给予某种礼遇,但其身份比较低下。我以为敬岩在陈监军处吃的正是这行饭,陈监军一死,只得另觅出路。牧斋所谓“功多,当得官,谢归”,也不免有虚美的成分。

    崇桢六年(1633),敬岩到了江苏昆山县,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昆山,几个血气方刚、抱负不凡的年轻人曾向他求艺,其中包括后来以理学闻名的遗民学者陆桴亭,还有敬岩武艺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扬者吴殳。对一个身处草莽的民间武术家来说,得到一个杰出的学生是极其重大的事情,这不仅可以使自己名存天壤间,更重要的是能使本门武艺发扬光大,不然便多半是湮没无闻而最终与草木同朽了。当然,前提是本人确实是此道中的高手,而非故弄玄虚的江湖把势。以敬岩的苦心孤诣,得陆桴亭、吴殳这样的英才而教之,在中国武术史上真是一段令人神往的佳话。

    先看看陆桴亭在其《石敬岩传》里的一段记述:

    “崇祯癸酉,平湖沈公萃祯备兵吾娄,时江北海氛日甚,沈公留心武事,聘东南技勇练兵,敬岩应邀而来。同时来者有曹兰亭、赵英及少林僧洪纪、洪信之属,独公称最,自曹以下皆推服。年已七十余,犹力举千钧,盘舞丈八蛇矛,龙跳虎跃,观者皆辟易。有程某者,徽人,亦善梨花枪,妒公愤言于众,欲与公较。公与期日角技,前一夕程忽遁去。余念时事日非,倘一旦出而用世,则兵革之事所不能也,乃延敬岩而问技焉。三年中颇得其术。”

    吴殳《峨眉枪法·石敬岩枪法记》云:

    “崇祯癸酉,敬岩至娄,寓报本寺。余约同里夏君宣、玉如、陆桴亭拜学焉。玉如、桴亭与余同辛亥生,君宣长一年。二夏之居与余仅隔一墙,三人晓暮习练;桴亭居梢远,数日来一习手足,视三人稍疏。”

    敬岩是崇祯癸酉(六年,1633)到的昆山,乙亥(八年,1635)二月战殁于安徽宿松,在昆山教吴、陆、二夏习武,首尾只二年。吴殳说:“予受敬岩戳革之法,练习二年,手臂粗得柔熟。”又说:“癸酉、甲戍,练戤革无间时者二年。”桴亭说“三年中颇得其术”,显然说多了一年。此外,依吴殳所述,诸人从敬岩习武,吴殳是发起者,事实上他也是四人中习武最有成就的一个。桴亭则因居住稍远,只是数日一来,“视三人稍疏”。然而桴亭只讲自己“乃延敬岩问质焉”,不提同学者还有吴殳与二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