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光熹微服私访记(五) (第2/3页)
抄袭别人。 那一边,董祀在王粲声音落下之后,已经将这首诗文眷抄在纸上。一手八分体倒也工整。 吹干了墨迹,又仔细的看了一遍,董祀不住的点头说道:“仲宣的这首诗辞藻质朴,但是感情真挚,厚积薄发,更兼难得的是体裁新颖,别开一派,我等才学实不如也!” 其他没有将诗文听完整的人也围到董祀身边去看纸上的诗文,都是不住的惊叹和夸赞。糜贞见众人一点都不怀疑王粲,和刚才对刘辩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心中不由得气愤。可是她对诗歌这种东西理解不深,见众人都说好,连刘辩都不住的点头,一时也不敢说什么。 相比较孔雀东南飞的华美,王粲的西京乱无象由于独创一种体裁,更受他人关注。而且孔雀东南飞表现的是儿女情长,而西京乱无象则关心的是如今乱世之中的百姓疾苦,层次也更高,一时间风头将刘辩盖过。 王粲要的也就是这种效果。这首诗他早就做了出来,本来是想在今日的文会上拿出博得众人喝彩,想不到竟然被刘辩先抢了风头。他对刘辩是否抄袭其实心里也有怀疑,但是不像杨志那样藏着害人的心思,只是少年心性,争强好胜,自己拿出这首新体诗,若是按照刚才的约定刘辩能同样做出一首相同体裁的诗,自己才会承认刘辩确实有大才。 只是再看刘辩的表情,却见不到任何的慌乱。频频点头也只是认同自己诗文确实是佳作,但是并不惊讶这种新体诗的出现。 对于这首诗,刘辩自然不会太陌生。七哀诗在华夏文学上其实并不是一颗很耀眼的星星。和律诗、宋词、元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律诗虽然让他提前带到了这个时代,但是因为太超前,现在出现的佳作并不多。而虽然这种起源于东汉末年的专门天灾人祸、生死别离的诗歌体裁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留下的佳作并不多,但是却也很贴近这个时代,更容易令人接受。 历史上所有的七哀诗中,最出现早的便是王粲的这首西京乱无象。刘辩之所以能知道七哀诗这种体裁的诗文,也是因为王粲是建安七子的名头。 杨志兴奋的不得了,他觉得王粲的这一招比他刚才的那些废话要狠。在他看来不管那首孔雀东南飞究竟是不是抄袭,刘辩也不可能做出一首和王粲一样的七哀诗来。 “如果你能做出一首和仲宣同样的诗来,我们便相信你是真的有才华!”杨志得意的说道。 “杨兄,仲宣的这首诗横空出世,前所未见,就算是我等都不可能做出相仿的作品来,你又何苦为难这位陆公子?”厚道的董祀说了一句公道话。 杨志嘿嘿一笑,答道:“若是那首长诗真的是他写的,以他的才华应该不费吹灰之力。” 看着杨志挑衅的眼神,刘辩皱了皱眉。对于七哀诗其实他所知的有限。毕竟这种冷偏的诗歌体裁传世的作品本来就不多。就算刘辩前世的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将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所有的诗歌都记住。 对于刘辩熟知的七哀诗,除了王粲的这首西京乱无象,就只有西晋文人张载的北芒何垒垒了。只是北芒何垒垒有描写汉祚中断,汉陵荒废的句子,也无法将它拿出来。 思虑的半天,突然想起还有一首七哀诗他还记得,只是当着王粲的面拿出来,感到有些心虚而已。 杨志见刘辩面露难色,以为他做不出来,在一旁催促道:“你若是没那本事……” 话还未等说完,刘辩恼怒的横了他一眼,杨志刚要发作,却听刘辩已经吟了出来: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yin。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xue,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杨志指责的手指还可笑的停在半空之中,嘴微微的张开着,脸上的表情已经定格的成了惊讶和恐惧。 其他人也都是骇然的神情,如果刚才那首孔雀东南飞给人们带来的是震惊和怀疑的话,那刘辩做出的这首七哀诗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头皮发麻的恐怖。 体裁完全和王粲的诗作一模一样,甚至连韵律都相同。 一个人的才华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刚刚听到一首新体裁的诗歌,顷刻间就能做出同样体裁的一首诗出来,诗的韵律风格几乎一模一样,而别人现在却仍处在对新体裁诗歌的惊讶和感叹之中。 蔡琰的脸上也全是惊色。和别人不同,呆在父亲身边,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也见过很多。自己的父亲,卢植、郑泰这些当世大儒自然是高山仰止的存在,而曹cao、钟繇这样的文坛新兴的领军人物,甚至是身边的王粲,若是再磨练几年,也绝对能和曹cao等人比肩。然而现如今在她的心中,竟然涌起了这种想法:不管其他的才华如何,在诗文一道上父亲、曹cao这些人的才华和成就恐怕都不会达不到这个少年公子的程度。 而且他还那么的年轻!蔡琰感觉到自己都有些嫉妒了。 王粲的脸色惨白,好像抽走了所有的血液。过了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咬了咬牙,仿佛最后下定决心似的向刘辩郑重的施了一礼。 “陆兄的才学之高,在下实在望尘莫及。刚刚无礼之处,望陆兄见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