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章 矛盾论 (第1/3页)
既然敢称自己是新闻。当然要有新闻的素材。第一版除了规则外。最大的亮点就是新闻事件了。也可以说是故事。 对于这点。通判姜谦既是满意又有不满。满意的是这第一篇新闻与他有关。就是前些时候他审的那件孝子偷盗的案件。也给登在第一期的报纸上了。上面通过记述的笔法。把他破案的始末都详细记载下来。颇有情趣。末了才赞他英明开通。有明官之材;还有就是发了一通评论。教育了海州百姓。 作为衣事无忧的大官员。最注重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名么!姜谦深信。凭着的发行。他这一件事。肯定会让全海州甚至全大宋都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物。作为官员。其正之名的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满意的紧啊。姜谦捧着报纸的时候。手都颤抖了。心里激动的恨不的大吼一声。 至于令他不满意的就是新闻的文法。用的是白话。通俗到了极点!作为一个通过正正经经科考一路走上来的文官。对于这种笔法。自是不屑的。甚至认为有辱斯文了。因此他一边看的时候。又一边皱眉。最后还发现这篇文章竟然还是大名鼎鼎的编辑欧阳发的著作。这就令姜谦大是震惊了。作为一代文豪欧阳永叔的亲传儿子。竟。这是多么令人疑惑的事! 好在末了欧阳发对此有解释。说报纸本来就是给百姓消遣娱乐的东西。若为古文。那就失去了它的本意。再说白话更适合对百姓教化。深入浅出。实在是教化的最好利器。人家都抬出教化来做幌子了。姜谦没有办法。仔细一想。觉的也大有道理。就不深究了。 关于自己的这篇新闻之后。就是一些关于海州的风土人情。介绍的颇为仔细。还特的提到了海湾。既说它的隐患。也说他是资源。期待新任知州对它的开发与处置。看到这里。姜谦心里一动。浮现起沈欢那一脸的稳重。联想到欧阳发与沈欢的关系。莫不是新任知州打算从海州的海湾下手? 怀着疑问。新闻看完了。翻过另一面。几个大字赫然入目:矛盾论。再一看著者。正是沈欢的大名。又是这位才子的文章?姜谦顿时来了兴趣。人也严肃许多。仔细的看下去。 这是一篇名为的策论。暂时只有一两千字。开篇就是一则小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攻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攻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是法家上的一则小故事。姜谦虽人。却也知道。平时读之。也觉的颇是滑稽。以为卖着可笑。 沈欢当然不会之引用来做笑话。在里。他说:“矛盾之说。由此而出。韩非子结而论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然吾曰可立也。矛盾皆是军事之物。若以矛不攻。以其之利。亦可化而为盾。守之离弃也;持盾为攻。以其之坚。亦是矛之功也!譬如大事。春生冬死。冬死春又生。可立千年。矛盾乎?故曰天下万物。莫不矛盾也!” “天下万物。莫不矛盾。”这是沈欢明确提出的结论。当然。这种结论在后世那是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在这个时代。就让人震撼了。姜谦想不到一则平常看似笑话的矛盾之论。在这里。却给沈欢一通比喻。成了一个令人看似难以接受又有点平常的结论。 矛盾之论。说白了就是运动与对立同意。还有就是辨证。 这样沈欢就不能不把抬出来作为遮羞布。先是运动。他就明确赞扬了里的那句话:“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的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物都是根据“道”的规律生长。以“德”的形态呈现的;在运动中外界的物力冲击它。内应的器力成全它。所以运动中的万物都以“道”的规律为尊。同时又以“德”的表现为贵。这些东西都不是靠谁来恩赐的。完全是由自然界形成的。“道”包涵着万物生命循环的过程:出生由它、培养由它、成长由它、发育由它、生殖由它、消亡由它、孕育由它、重生由它。万物的寿命是可以获的而不可能永久;成长各阶段的生命状态也有限度不可能一直保留;即使能达到最强盛的境界。也不可能从此成为永久的主宰。这就是自然界所以能繁荣昌盛永葆青春的道理。天下是有起源的的方的。那里就是天下的母亲。既然找到了它的母亲。就可以从那里知道它的儿子;再反过来保护好它的母亲。即使没有了现在的身体。天下的生命还是永恒不息的。 解释了老子之后。沈欢不无深意的说:“万物皆动也。故曰人不可两次同入一河;万物皆动。故治法不可一概而论。”这很明显的让人联想到他是在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了。这时候。新法在整个大宋天下都闹的沸沸扬扬了。抵抗者有之。赞成者有之。然而沈欢形象的以河为比喻。却有发聋振聩之势。至少看到这里。姜谦是心里一动的。一时也恍惚了。可以肯定。不少与他一样的文人士子看了之后。也该与他一样的神色。 在里。谈完运动。就该到对立同意了。这次更不能不说里的那句著名的论断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最后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来解释这种对立同意。 末了沈欢大声宣称这是老子为了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既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一正一反。彼此互化。 种种解释之后。沈欢说:“事件矛盾之物。因时而边。可曰辨证。” 第一次站在辨证法的高度评价了。前人治老子。基本上都是从字面上注释而已。至多就提出自己对那句话的见解。若说把他们都统一为一个系统。还是从这篇文章开始以辨证作为统一的。 无论信服与否。不可否认。单是这一点。就比很多人都要厉害许多了。姜谦看到这里。就叹道:“于此已可为治大家矣!” 在里。末了的时候。沈欢又还把矛盾的观点与之前的唯实际的观点结合起来。提前几百年在世人眼前展现了后世最光辉灿烂的哲学观点----唯物辨证! 其实他肯长篇大论。除了要趁机开阔世人的眼光与思想外。最大的作用就是以此作为点醒世人的观点。以此作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与方法。王安石一方强硬的变法。已经深深触动了沈欢的底线----也难怪他如此卖力要攻击新法的思想主张。连自己都都海边钓鱼了。破罐子摔破。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呢? 是很长的。洋洋洒洒。一万多一点的字。报纸容量小。不可能登一次就完了。提了沈欢的意见。欧阳发做了一个系列。把文章分了差不多十期来连载。别人不知道。那么多期下来。海州通判已经成为的忠实读者。几乎也给沈欢的理论洗了一次脑。 沈欢提出的“唯物辨证”当然不能与后世的那种方法相比。很多的方不的不委屈于古代的实情。做了妥协。没有后世的那般激烈与绝对了。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是一种方法论。认清世事。非靠它不可。何况辨证里的量的问题。正是苟合了儒家的“中庸”。不偏不颇。注意尺度。也是儒家的风范!何况儒家孔圣人不言“乱力怪神”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