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章 矛盾论 (第3/3页)
甚远。不过已经有了水泥的雏形。至少在坚固方面。已经有了水泥的特性。为此沈欢大是奖励了发现水泥的几人。最后把此法压了下来。没有在开封就投入产出。而是让这些工匠再深入研究。提高水泥的品质。 这次来海州。带了不少工匠。其中就有水泥制作的工匠们。正如周季所说。好东西。就要卖出去。建筑海坝与修路。都算是为水泥做的广告。其中对象。当然是各州府县。政府采购。才是稳固之道。 这此出行。沈欢总算见识到了古代泥路的景况。一路行来。漫天黄尘。呛人欲呕;一旦下雨。泥淖不堪。更是令人厌烦。有了水泥。纵使品质方面差了许多。一两年也许水泥路就有坑洼。不过总也比满路泥水车马难行要好上几步了。若是各州府都有一条水泥路。速度方面就升了好几倍。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然。军事价值也颇高。 价值高。别人忍不住要买。这也是沈欢要商业运营的原因。这个研究所。花了他与周季无数的钱财与精力。现在也是收获的时候了。在京城。阻挠太多。眼红的人也多。更容易给人窃取或者强取。烈酒就是其一。虽然也获利。不过更多已经是官营了。在海州。他才是老大。是土皇帝。有他的保护。谁敢来抢。谁又好意思抢! 宋朝虽然有路这个概念。把全国分成二十路左右。不过路不是行政单位。那些什么使。一般都管不到各州的事务上来。各州之间。除了府高个半级。其他都是互不统属的。沈欢相信在海州。还真无人敢觊觎他的成果! 看着还陷入发财幻想的周季。沈欢突然说道:“云飞兄。这个水泥作坊进程如何。小弟还是去看看才放心。现在就去!” 周季愣了一下。才笑道:“看来子贤是比周某还要急呀!” 能不急吗?沈欢嘿然笑着。他来海州之前。敢向赵顼夸口说要上交多少多少赋税。不就是仗着研究所的几个小玩意吗----现在是小玩意。待成长起来。是庞然大物也说不定咯! 换上一身便服。出了知州府邸。往水泥作坊而去。作坊在海州城西南外。这是沈欢考虑的结果。水泥烧制。算是化工行业。会产生不少有害物质或者气体。海州更多是东南季风或者西北方向来风。在西南开作坊。所产生的东西。都吹不到海州城去。 说到海州城。不的不说。与开封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规模不大也就罢了。布置更是乱的很。城里高大的建筑基本上不多。房子规划的也不合理。这里一间。那里一座。造成的后果就是街道弯弯曲曲。时大时小。走起来也厌烦。 城不大。不一刻钟就到了城西。出城门往南拐上三里多的路。就到了目的的。这里有条小河经过。已经在下游了。后边是青山。作坊现在干的热火朝天。因为有很多限制。不能建的多高。不过规模不小。占了好几亩的。一排排的窑房正是用来烧制水泥的。已经建了一半。估计再有十天半个月就能完 沈欢站在远处远远看着。感觉很满意。并没有进去。对于此道。他不擅长。也就不去凑热闹了。反正自有专业人士来构建。 “怎么样。子贤?”周季又在自夸了。“为兄早说过。我办事。你放心。作坊基本上上按照水泥工匠的意思建的。为了进快完工。为兄还在附近雇了不少民工过来帮忙!” “雇佣?”沈欢皱了一下眉头。“万万不能泄露了制法!” “这个你放心。我已经交代那些工匠。要做什么。都要缄口。只说建些房子而已。建成之后。就会遣散他们。到了生产阶段。自会用信的过之人来看护作坊。就像开封的研究所一样。严密保护起来。连苍蝇也不给它进出!” 沈欢点点头。这个时代没有专利保护条例。要维护利益。只有严格保密。为此尽些手段。也在所不惜。对于这些。在开封几年。周季已经干出经验了。移植到海州来。应该也能奏效。 沈欢想起一事。说道:“云飞兄。作坊一旦建成。就让他们立刻投产吧。尽早把水泥大量造出来。对了。建成之后。产量如何?” 周季答道:“工匠和我算过了。这里的建设规模。是按每日万斤产量而建的。” “万斤?也就是几吨而已。”沈欢心里默算了一番。想了想。说道:“太少了!云飞兄。如此产量。也就是说。一个月下来。堪堪能翻新几处海坝而已。连修路的产量都没有!” 周季无奈的道:“这个为兄也知道。不过没有办法。工匠太少。熟练cao作之人亦少。只能先是这个规模。待招些人来。培训一番之后才能扩大规模。子贤放心。周围之的为兄都买了下来。只要人手足够。就会再建造作坊!” 沈欢也只能点点头了。一方面要扩大产量。一方面又要注意保密。这个人手。就的严格控制。不能阿猫阿狗都招进来。如此一来。产量自然跟不上去。好在这东西极易上手。一个月后。应该又能扩大一倍的规模了。 “还是的在技术上下手呀!”沈欢叹道。“云飞兄。让工匠们加把劲。加快效率。研制出更大产量的法子来!” “好的!工匠们做过前期指导后。就会从新投入到研制上去!” 沈欢沉吟一会后又道:“云飞兄。那个海扒在哪修建。如何建造。小弟会让水利方面的官员谋划。他们都是海州人。有经验了。不需几日即能成功。当然。他们还不知道有水泥。你要派出一个工匠过去与他们交涉。尽量说明水泥的用处。让他们勾画更适合水泥建筑的海坝!” 想了想。沈欢又道:“对了。海坝一开工。就让欧阳伯和派出人去采访。写成新闻。最关键要做出水泥用处的广告……哦。他们也许不了解。你可以让那些识字的工匠写写好处。反正新闻用的就是白话。不需多大的才华!” 周季大是苦笑:“子贤。你是要累死为兄啊!还好现在为兄事业都还没开张。事务不多。还能为你跑腿。可这样也不是办法呀。一旦事业都忙开来。为兄与欧阳伯和都不能为你办事。你岂不是要乱忙活?我看你的想个办法才成。” 沈欢也很无力。他特别羡慕王安石。一旦有想法。底下有一大批追随者去实践。他孤家寡人一个。纵使有朋友帮忙。却也不能像下属那般使唤。总是不顺手。交给他们官吏去办。又不大放心。周季说的也对。现在还好。一旦事业越大。就更麻烦了。 想了想。身边还有谁可以帮自己呢?姜谦的形象立刻在脑海里浮现。也许……压下遐思。转念又一想。王安石有这么多人跟随。除了名望或者别人投机外。他隐居江宁那几年授徒讲学的经验也功不可没。虽然不一定就是师徒。然而别人去访。听上几课。也算是半个学生了。待这批人成才。有着师徒之实。岂能不为他效劳! “授徒……”沈欢开始琢磨了。这好像是个一本万利之事。学生成才了。就是名师出高徒;不成才。那就是学生不努力的过错了。难怪贤如孔子。也喜欢收学生。有教无类。“弟子三千”。然而三千人不可能都成才。“七十二贤达”。有七十二贤人帮衬。还有什么事不可解决吗?至于七十二之外的人。不贤达。就不是老师的过错了。皆因你不努力也! “甚好甚好!”想通了这一点。沈欢心思也活了起来。更是有了计较。 呜呜。惨了。昨天不在家。没更新到。如果还要保持六千字的月勤。今天就要更一万八千字。还有两天这月就结束了。实在舍不的放弃。现在八千字奉上。晚上0点之前尽量再码出一万字。拼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